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发布时间:2020-04-01 10:07:16作者:经藏网凡是宗教都有其共通性,也就是离不开信仰,没有信仰也谈不上是宗教,而且所有宗教都劝人为善,启发爱心、博爱和慈悲。然而佛教不同于所有宗教的最大特色就是“智慧”,它不是我们世俗的知识学问或人生经验;它是世出又世入的般若智慧,它是透过“缘起性空”观照的般若智慧。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帮助我们认识人生、认识生命、认识有情众生、认识宇宙万物、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但是对我们大家来说却是生疏的、是难以了解的。因为我们一直在执着的烦恼痛苦中被束缚,而无法挣脱。我们习惯用肯定式的思考模式,我们习惯用自我做出发点来思考,也就是我们具有宿世深沉的执着习性——“自性妄执”,使我们无时无刻、随时随地作自私而错误的判断与思考,于是烦恼、束缚、痛苦、无奈接踵而至,因此无法认识整个真相,所呈现在眼前的尽是颠倒相。
“性空”就是从否定自性存在的思想建立起,进而否定自性妄执,让我们从宿世自性妄执的牢笼挣脱出来。“空”是佛法中一大难题,若能理解,在思考理念能力上等于跨越一大步。“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观想什么都没有的空,更不是透过推论将物质切成一半,再切一半,又切一半,无限的一半,即近乎邻虚质的空。那么空是什么?不能从字面解释含义,它不过只是个符号,一个否定式的符号,在佛经中有几个常用的否定式符号,例如:不、无、空、非……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否定”。否定什么呢?否定自性!否定“自性”的存在。
那么“自性”又是什么呢?首先必须厘清佛法中普遍谈到的自性,往往指的是“见性成佛”的性,也就是众生本具佛性的性,自性即是佛性。但是般若系统所谈的自性并非如此,而将“自性”作一个严谨的定义:单独存在的特性、恒常不变的特性、真实主宰的特性;“性空”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人生中,尽十方遍法界皆不具有这些特性;否定这些特性的存在。不仅对有情众生而言,更能周遍于无情的器世界。
任何能够存在的事相,都是一个以上的因缘条件所构成,所谓因缘就是条件因素,不仅是见得到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不见得看得见的,属于幕后默默的、精神上的、心力上的、久远以来就累积的因缘。所以单单一个的因缘是无法存在的,必须是众缘和合才能存在。科学家们单纯从物质方面,不断追寻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最小的单元,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永远有更基本的、更小的单元产生,这是永无定论的;因为佛陀早就看透单独存在的特性是无法成立,也因为单独存在的特性无法成立,必须一个以上的因缘互相和合而存在,一个个因缘相互和合而存在,却也会相互影响产生变数。因此和合不过是短暂的现象,终归因为因缘间之互动关系而又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乃至因缘因缘间分崩离析,又形成因缘的离散幻灭而归于无形。因缘不时地继续排列组合,又由幻灭中和合起来,只是和合成的因缘不同于以前的因缘了。因而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都是无常多变的;过程中,因缘并非静止的和合,而是刹那刹那间都在变化,因此不是真实不变的,也不是由任何的力量能主宰。因此“性空”就是否定单独存在、恒常不变、真实主宰的特性。
这样一来,我们必须有个觉醒性的革新,从习惯肯定性的执着中走出,也就是开始使用否定式的思考逻辑。比方说:我们经常规定或者要求小孩子、家人、属下……必须作什么,必须作什么以外皆不可作,无形间划定了一个框框,使人感觉到压力、束缚、不自在;愈是彰显其权威性,则愈令人不悦,愈令人失去创造性。或许有人慑服于一时的胁迫,将就于现况,但总想设法跳脱出来,也就是并非心服口服。如果我们从否定的思考方式,反而制定不可做的事,剩余都可以做,那么可以做的范围是否反而大得多了?佛陀就是如此教化众生,什么是不可做的?违反做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因此佛陀制定五戒,只要我们这辈子像个人,甚至来生也还能做人,所要遵守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除此之外都可以做。所以管教孩子,最好与孩子约定:不要违反道德、不要损伤身体、不要不学得一技之长……其他都没有关系,给与更广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盯着孩子,规定只能做什么,其他的一概不准。“性空”帮助我们否定不变的绝对性,让我们尝试各种不同角度的思考模式,尤其不妨试试逆向思考!
话说有两位同事,好不容易安排了时间去打“禅七”。他们都有烟瘾的问题,不过也想藉参禅克服这个坏习惯。一天、两天、三天,他们都熬下来了,到了第四天,实在忍不住了,两人私下商量想请示禅师。其中一位利用小参时间请教禅师,欢天喜地的出来,赶紧吞云吐雾一番。另一位见了,心中大喜,也请教禅师,没想到却被大大地斥责,满腹疑惑地请问他的同事怎么回事?同事问他如何请示禅师的,他回答:“我请示禅师,参禅时能不能抽烟?”同事说:“我请示禅师,抽烟时能不能参禅呀?”这是个笑话,但却提醒我们逆向操作,或许有转机呢!
我们的思考方向往往是单向的,因为被执着所限制的缘故,所以都从自己本身出发,认为自己最重要、最宝贵,最有道理,因此常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争论不休,甚至可以无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呢!“般若”帮助我们转化方向,不由自己作出发,减低自己的执着,我们会发现减低自己一丝的执着,便获得一丝的自在、清凉,也就是一丝智慧的来源。
我们是否希望身体健康?那么就必须放下和革新自己懒惰、贪吃、偏食……的不良习性,坚持运动及均衡摄取食物的决心,并且懂得调剂身心,自然而然能获得健康的身体。
我们是否希望家庭和乐?那么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权威,真心诚意地关怀家里的任何成员,去理解每个人需要的是什么,不见得我自己都能为他们做得到,但最少我能体谅、接受、包容他们了,家庭不就和乐得多了!
我们是否希望事业顺利?放下只为自己追求名利的心,眼光放远、心量放大,为更多的人也尽一分心力,(从为家人及员工,扩而为社区、乡梓、社会、国家),处处为人着想,自然拥有好人缘、感召善因缘,许多事也就能迎刃而解,逢凶化吉,事业那会不顺利呢?
“般若”帮助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住”就是执着。当我们不起执着时,当我们能否定“自性妄执”时,会感受到的意境是光明的、空灵的、喜乐的,是从无明的摧破而产生的。也就是平和的、清晰的心,没有得失、没有束缚的一片自在。禅宗神秀大师的名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是惠能大师因《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而作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是略超一畴,因为惠能大师借着“般若”否定式思想,否定“自性妄执”,思想自然能有所提升超越。我们身心陷在烦恼中,就是对“自性”的认知不足,妄执自性的存在;一但能抛下自性妄执的包袱,自然能身轻如燕,飞高鸟瞰。就好比说,我们沉陷在人群中,相互间较量的是名牌穿着、山珍海味、珠光宝气、汽车洋房……的排场,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段距离或是登高往下看,这些名牌、品质的计较逐渐失去了作用;当我们再登高一些,连人都看不见,汽车种类、房子形状、也已然分辨不出了;再更高些,山河大地呈现出一片寂静,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佛菩萨的心量也是如此,愈是能放下执着,愈是高超,如同登得愈高看得愈远愈广,对众生的分别心也就愈小。因此唯有在佛菩萨慈悲的眼光里,众生是平等的;不管是达官贵人或是贩夫走卒,都没有分别,因为所有的众生必须面对生死问题,谁都避免不了,佛菩萨不忍众生生死之苦,只要是有缘者,必然伸出援手。为什么必须有缘者,佛菩萨才能救渡呢?这也是“性空”的缘故!因为否定自性的存在,就是否定单一、不变、主宰特性的存在,佛菩萨不能是单独地、一厢情愿地度化众生,众生不起相应是无效的,是依然故我的。佛菩萨不能固定不变地度化众生,反而要千变万化、随顺众生地,与众生起相应,才能度化。佛菩萨不是万能,不是能主宰一切的,不是绝对的权威,对众生必须是相应的、互动的,才是能度化的。所以佛说:佛度有缘人!佛菩萨对众生是没有选择的、是平等平等的,是无“相”的差别。所以《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芸芸众生中,个个因缘因为“性空”都是平等,都是无差别的。而各个众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里的“无”就是否定自性的存在,无我相是因为没有我相的“自性”的存在,也就是我相是会变化,变老变丑;我相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会受人影响情绪,是会随岁月流逝而变化的;我相是无法主宰,无法永保青春美丽健康的,因此说无我相。
《金刚经》、《心经》都属于般若系统,般若就是专门讲解“缘起性空”,也就是以否定自性为主,所以充满否定的句形。例如:《金刚经》常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说……,即非……,是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经》更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当中,共出现了九个“不”字、七个“空”字、十九个“无”字,“不”、“无”、“空”、“非”无非都是最典型的否定句,无非都是让我们宽心、放下、解脱的,使我们能“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最根本的就是能觉悟到,否定宿世劫以来自性妄执的习性,而自性妄执就如同黑暗,也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惑”,对事情理不清,对人认识不明,内心充满自怨自艾、忿忿不平,妄生烦恼、痛苦,因而不顾一切,造做恶业,随后而受苦果。若怕受苦果,就得不造恶业,能不造恶业,必须内心是清明的、不惑的,而不是无明、烦恼的。“般若”像一盏明灯,能照亮内心的无明烦恼,甚至宿世劫以来的黑暗无明。因为黑暗或者光明都是无自性的,也就是不能绝对地、不变地、主宰性地存在。只要能点燃光明,黑暗自然消失无形;聚集光明的众因缘能和合,形成黑暗的众因缘自然幻灭离散。光明不是一点一滴一丝一毫地去吞噬黑暗的存在,而是全面性地、逐渐地、慢慢地展现。黑暗也是全面性地、逐渐地、慢慢地消失。如同露水一般,它们不是一滴一滴地顺序形成,而是全面性地、同时地、逐渐地形成。所以当太阳渐渐地升起,光线渐渐地明亮,温度也逐渐升高,一滴滴的露珠便整片地、全面性地、逐渐地消失、化解于空气中了;并不是一滴消失以后,再消失第二滴。因此虽然我们累积了宿世无限的业障,并非一点一滴地顺序去消除它们,而是只要我们点燃“般若”的光明智慧,“般若”的光明智慧也像旭日东升一样,是渐渐地划破黑暗,渐渐地显现光明,黑暗的威力自然逐渐消失,如同黑暗的业障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失去作用;直到光明的众缘完全和合,黑暗的众缘也就完全消失离散了。一旦“般若”的光明智慧完全点燃,个人俱生我执的业障也就完全消除,不再来生死轮回了。但是佛陀并不只教导我们解决自己个人问题,而是启示我们发大心、行菩萨道,帮助众生解决痛苦、烦恼、生死;所以菩萨有能力解脱自己个人生死问题,只因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作无生法忍,能世出却更加世入,为众生而忙碌,直至俱生性的法执也得到解决,全然地清净无染而成究竟果!然而从凡夫众生到成佛,是无量无数众多因缘逐渐累积和合而成,是须要三大阿僧只劫漫漫生死累积而成的,而陪伴我们在无尽生死中,仍然保有觉悟的菩提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思想的培养,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生生世世地。因此透过观照“缘起性空”而生起的般若思想是漫漫生死中的指南针,指引出正确、明显、清晰的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