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经讲记 四真实善知识
发布时间:2020-04-02 11:08:59作者:经藏网宝积经8-2:四真实善知识
主题:宝积经第8-2集
主讲人:普献法师
我们接着来看怎么样才是真实菩萨。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能信解空,亦信业报。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深乐涅槃,而游生死。所做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第一个「能信解空,亦信业报」。在《中论》里面就有谈到这个问题。佛陀说这个空法,是「为离一切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我们众生最大毛病都是边见。什么叫边见呢?说「有」,就执着它是实实在在的有,是永远不变的;说「空」就断灭空,认为什么都没有。众生的毛病,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执着有,这个就不能解脱了。执着空,更严重,什么因果业报、善恶都没有价值了。
所以我们说文字上讲的空跟实际上的空是有一段距离,内涵是不太相同的。文字上讲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空了;但是佛法里面讲到的空,确实有它充实的内容,不是没有,而是形形色色的万事万,没有永远不变的一个主体,没有一个自性,是随着种种的因缘条件不断在变化。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说《心经》最短了,两百六十个字,说「色即是空」,形形色色的本来面目就是空无自性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在因缘聚散当中,暂时的一个假相。
比如说一棵树木活生生的在山上,叫做森林、叫做树木,可是当人们需要的时候,把它砍下来,那个时候不叫树木了,就叫做材料、木材,名称改变了。然后把它锯成一片一片,拼装起来,那时候不叫做木材,叫做桌子了。这个桌子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后腐烂了,腐烂的时候不是突然腐烂的,每一分每一秒时时刻刻都是不断的在变化中,经过相当时间腐烂了,我们不要了。甚至有钱人觉得太旧了,用了一两年不要了,扔掉到垃圾堆去。
虽然一切是空无自性,空无主体,却是有它的因果业报。这一个是真实菩萨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众生不了解空的道理,所以被万象所迷惑,心被形形色色的内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迷惑了。这本来就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主体,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形形色色、五颜六色,却是让众生迷惑不已。众生不知道「空」,为了在石火电光中去获得个人的利益,掌控支配这种欲望,不惜犯下了滔天大祸,种下了三恶道的因。所以菩萨就是不忍众生苦。
虽然在六道当中,菩萨是以陪公子读书的心情来陪伴我们,因为菩萨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菩萨知道一切法无有实实在在主体,但是又能够于众生起大悲心而去度化他。众生是成就我们佛道的恩惠者。假如说我们通达了诸法的空性,但是对众生又无动于衷,这个就丧失了佛菩萨救世的本怀。
众生没有智慧,不了解空,被万事万物蒙骗了,而去造业起烦恼、造业受苦,都是冤枉的。所有这些众生都是我们多生多劫来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我们怎么忍心让他们继续迷迷糊糊的造业受苦呢?所以,一个真实菩萨是了解了一切法是空,但是这个悲心是油然而生。
所以,「知一切法无有吾我」就是了解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主体,但是「而于众生起大悲心」,这是真正的菩萨了。
第三个「深乐涅槃,而游生死」。这一个就是讲到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最终的目标就是涅槃。一般人以为涅槃就是死亡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的。现在有什么高僧大德去世的时候,我们都会写上「证大涅槃」。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涅槃。
什么叫做涅槃?在过去我们翻成「圆寂」。所有的烦恼没有了,寂灭了,所有不好的断除了,功德圆满了,智慧生出来了,没有这个生死的问题,没有烦恼的问题。所以,烦恼断尽、生死了了,我们叫圆寂,寂灭了。
涅槃有好几种,一个是有余涅槃——证到涅槃境界的人,他这个肉报身还是有老病死的苦恼。另一种是无余涅槃——这一生当中业报尽了,肉报体也尽了。
但是佛法这种无住涅槃,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深乐涅槃。证到涅槃以后呢?留惑润生,来广度众生,在这个生死大海当中来度化众生,就是无住涅槃。大乘所说的无住涅槃,不是说了了生死,不再有生死,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虽然有生死,但是没有生死的痛苦。所以是深乐涅槃而游于生死。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假设一个人身体很虚弱,风吹雨打随时都会感冒、咳嗽头痛;但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不怕风吹、不怕雨打,甚至什么日晒也不怕。
众生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所以在这个生死大海当中头出头没,起惑造业受苦。菩萨有智慧有福德,在生死大海当中,不但自己不会头出头没,他事理清楚,有智慧、有福德、有悲心,在生死大海当中来利益众生,来修福德。证到涅槃的这种智慧有了,但是菩萨因为悲心,所以来陪我们这些众生、这些公子,在生死大海当中,好象是游乐、是游戏。
再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不会游泳的人跳到水里是很痛苦的,会游泳的人跳到水里是如鱼得水,在水中能够救人。菩萨就像是这个会游泳的人,因为有这种智慧。破除了我执我见,断除了烦恼,不再有生死、烦恼的问题,内心困惑、生死迷惘这些问题都完全解决的人,我们说证到涅槃了。
破除了我执我见了,有智慧、有悲心,才是真正的菩萨。如果有智慧,断了我执我见,但是对众生的生死弃之不顾,那不是我们学菩萨道的人所修的这种涅槃。所以这个地方说「深乐涅槃,而游生死」,生死像是游戏了。
在《华严经》里面怎么讲呢?说这个生死好象是「如游园观」,视这个生死、投胎转世、轮回好象是去参观花园。我们去参观花园一定很高兴很愉快,那菩萨来示现生死,就好象我们去参观漂亮的花园一样。
所以,生死对菩萨来说就是一个机会。轮回是美事;能够参加轮回是一件好的事情。能够有生死的机会,才有度化众生的机会,培福德的机会。所以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轮回痛苦,生死像冤家,但是对一个修菩萨道的人来讲呢,轮回是美事情,生死是机会。
一个人离开世间了,时间到了,眼睛一闭,呼吸停止了,我们世间的人叫做死亡、别世、逝世。离开人间,好象是一个很悲哀的,走向一个渺渺茫茫的世界去了。
但是我们佛法里面怎么讲呢?就叫做往生。我们造了这么多的业,这一生离开世间了,就像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我们丢掉它不要了,再去换一个新的房子。我们所造的善业,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我们所结到的善缘,甚至我们所做的坏事,所讲的坏话,这些善业恶业跟着我们又去转生,投胎转世,往生了。
所以佛教对这个死亡认为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善终;必须要多造善业以后,我们就是以一个旧房子去换了一个新房子。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不想永远住在破烂的房子。
这个身体会老会病会死,就像一个破烂的房子,再怎么保护、再吃什么补、再打什么针,终究是会老病死。我们再怎么爱它、保养它,二十四小时照顾的这么好,怕它冷怕它热,有冷气有暖气,睡觉要睡这个弹簧床...,再怎么保养,这个肉体终究送给我们的是老病死。
但是还没有老病死之前,我们可以学习许许多多的知识,学习许多的智慧,我们可以发悲心去利益众生,做义工、做善事,培养许许多多的福德。然后我们有一天老病死了,我们乘着这个业力、乘着这个愿力又去往生了。往生到善道、好的家庭、好的父母、好的朋友,我们又是从小baby来到这个人间了。
所以佛法对生死,它认为这是一个过程。死才能生,生必然走向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因为众生总是执着某一个过程,希望它停留在一个点上,所以会痛苦。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讲。一棵树开花了,花谢了,结成果实。是不是因为花谢我们痛苦呢?不会;因为必须花谢了才结成果实。果实成熟掉下来了,我们会悲哀吗?不会;因为果实成熟掉下来以后,才变成种子。种子掉在泥土以后,种子变化了,开始抽芽、长芽了,种子没有了。这个芽慢慢的长叶子,抽枝发芽了,芽也不见了,变成树枝树叶。然后又开花、结果、果实掉落、又变成种子、抽枝发芽...
花谢了,我们不说花死了,我们说花谢了,果实生出来了。因为果实成熟了,掉下来了,它变成种子了;种子变成芽、变成树枝、然后长叶子,又重新开花。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被生死困惑,就是我们永远想保留某一段过程,就像希望花永远是花,果实永远是果实,这个说不过去。我们之所以痛苦烦恼,就是深深的执着其中一段过程,永远不要变化。因为错误的执着,也导致了生命的困惑。但是证到涅槃的人了解这些过程,了解身心的无常,从无常当中了解无我。
这个生理的变化,我们也挡不了,即使一个圣者佛陀来到这个世间,也是挡不了,也不能够违背这个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大法则就是什么呢?前因后果,主因助缘不断的在变化。
佛陀八十岁要离开世间了,老病死照样的,只是他的心境是平静的、宁静的、安祥的,预知死至的,几个月前就说「我要走了,你们有问题的赶快问,否则没机会了。」所以叫阿难尊者把吉祥草铺好地,再为弟子们说了《遗教经》,就这么很安祥的,时间到了就走了。为什么呢?跟法相应了,了解诸法的空性,随顺空性了。
我们众生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空性,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涅槃,就是对生死莫可奈何的,每一生每一世我们都交了宝贵的学费。什么学费呢?叫做生命。每一生每一世都交了一个生命,而又不了解生命,继续的迷糊下去,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们此生此世不要再白交这个学费了。我们要利用这个生死,了解生死,了生死而不被生死所迷惑,那就是要证涅槃。所以涅槃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一个最重要的目标,简单的就是说要有智慧,破除了我执我见,生死自在、烦恼自在了。
作为一个真实菩萨,是深乐涅槃而游于生死,生死好象是游戏。在我们众生看生离死别,那真的是哀伤莫已;但是佛菩萨看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众生不了解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这种生离死别,这种锥心之痛不断的重演,但是又不能觉悟生死的真相,你看这个多么愚痴啊!
这是讲到真实菩萨证到涅槃,但是不进入涅槃,叫做无住涅槃。在无限的生死当中大显身手,为众生拋头颅洒热血,为众生而修学善法,来利益众生,这就是真实菩萨的作为。
第四个「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人的理想、个人的抱负、兴趣、专长;总之,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目标。有些人希望能够身体健康,充满着知识,然后找到一个好的职务,收入丰富,然后有娇妻美妾,有聪明的子女。我们不说对或者是不对,好或者是不好。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一种座标、理想抱负,我们都是为了这一个抱负而认真去努力奋斗,这个会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
那我们请问,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他的目的是做什么?他求什么?
佛菩萨所作所为,「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跟我们凡夫所希望的大不相同。我们所作所为都跟「我」有关系——我的名利、我的权位、我能支配的、我能利用的、我能享受的;我们凡夫所想的一切一切都是跟「我」有关。佛菩萨呢?跟「我」无关,而是跟众生有关;这个就是凡夫俗子跟佛菩萨的差别。
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我们是不是菩萨啊。如果我们所作所为,十分当中有一分两分为众生就很不错了;如果是有五分六分那就更了不起了;如果我们所作所为有七分八分真的是为利益众生,剩下一两分只是维持家计,那真是大菩萨了。佛菩萨是千分、万分都是为了众生。
所以由这个地方了解自己修行的功力——我们的存心是为众生还是为自己?如果是有一点点为自己的话,那跟菩萨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如果是真正的为了众生的时候,就不会去计较说度众生好苦喔,不会有这个念头了。
有些信徒就说:「师父!我们在赚钱,很难学佛。」赚钱不是为了自己吗?有家庭的人的确是如此。但是佛菩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在家信徒,赚钱是正常的,不赚钱是不正常的。因为你赚钱,你可以去养父母、妻子儿女,给他们受教育、给他们温饱、给他们生活舒适,这也算是布施。
如果是说我们的收入把它分成四等份,一份来维持生活,一份继续投资,一份来储蓄,然后一份来做一些公益事业,这也是在家当中修菩萨道了,也是称为菩萨。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说,菩萨就是供在佛桌上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才叫做菩萨。
事实上,我们许许多多在家的菩萨,一方面赚取了社会的利润,因为他服务这个社会,从事士农工商种种的工作来利益众生,这个也是算布施;布施你的知识、布施你的体力、布施你的精神。守住你的岗位,让这个社会能够运作得很圆满。
因为我们利益众生,所以社会给我们一份薪水。这一份的薪水就可以养家活口,可以维持家计,可以储蓄,甚至可以继续投资,然后再抽出一部分来布施,来做救济的工作,对弱势团体的关怀。
真实的菩萨,简单的说必须要有空的智慧,有实际慈悲的行为,这两个结合在一起,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实的菩萨。不管有家庭没家庭、出家或在家,只要是所作所为皆为众生,不求个人私欲的这种果报,皆是行菩萨道,就是真实的菩萨。如果有丝毫为了个人的名利、个人的享受、个人的支配欲,那这个跟菩萨道就相违背了。
所以佛陀就总结的说了「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这里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真实菩萨再加上两个字「福德」。我们说皈依佛两足尊,为什么要皈依佛呢?因为佛的智慧跟福德圆满了。「两足尊」就是智慧与福德两种都圆满了。还有一个意思是,在以两只脚走路的当中,人是最尊贵的,而在人的当中最尊贵的就称为两足尊。
这是讲到了四类真实菩萨。一个真实的菩萨,能够信解空又信解业报,也就是说不去执着万法空,而又能够起大悲心来度众生;知一切法是无我,又能够于众生起大悲心。不会因为一切空而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反而是因为一切是空,所以一切可以改变;再不好的人只要给他一个因缘、一个机会,他就变成好的,所以永远不会失望,永远抱着一颗永不失望的信心来度化众生。
众生要到哪里去度呢?在生死大海当中来度。要有什么本事呢?就是要证悟涅槃的智慧。所以说深乐涅槃而游生死。然后度化众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所作所为皆为众生,就是不忍众生的痛苦。众生没有智慧,所以在生死大海当中头出头没,很可怜。菩萨是必须在这个轮回生死当中来拯救众生,这个就是真实菩萨的本来面目了。
我们看这个佛像,你看所有的菩萨头发留得长长的,衣服穿得漂漂亮亮的,然后稍微有点胖,但是这个胖不是一般的傻胖,是真正的那种福相;所以菩萨相一定是这种很有福德的。但是罗汉相就不同了。我们看到寺庙里面的这个罗汉相,瘦瘦巴巴的,眼睛凸、大大的,这个千奇百怪的。
从行相来看,菩萨是修两个学分:一个是智慧的学分,一个是悲心福德的学分。这两个圆满了,称为佛;还没有圆满,称为菩萨。菩萨再去分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前另外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子;这个都是讲到菩萨的福德智慧这两个学分圆满不圆满,分很多等级。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四种真实菩萨福德,特别去提这个福德,就是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对于我们的社会、家庭、邻居不能冷漠,好象一切与我无关,这样就错了。我们必须觉得宇宙的事,就是我个人身心的事;我个人身心的事,也就是众生的事,也就是宇宙的事;所以宇宙即我、我即宇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是菩萨道所应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