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理财观
发布时间:2022-11-30 08:24:01作者:经藏网自在步红尘 第十七集
[ 88.08.27华视播出 ]
我们的这念心,如果起了贪心,就属于饿鬼道的众生;
起了慈悲心,乃至于布施的心,就是菩萨、就是光明,
将来的生命一定会愈来愈光明。
【生活小故事】:贪
【 惟觉谈禅 】:佛教的理财观
问题一
社会上有些人会利用一般人贪小便宜的心态,互相串通,欺骗广大的消费者。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请教老和尚:佛教如何看待这种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手法?
老和尚开示:
佛法不离世间法,就生产事业而言,佛法讲正业与净业。所谓正业,是不违背政府法令、正正当当的职业;净业,则是指清净的职业,就是不违背佛法所说的道德及因果的行业。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两个原则来从事商业行为,自己的行为不但没有过失,而且还有功德。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儒家也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乃至于巧取豪夺,表面上虽然是得到了财富,最后终究会得而复失。不但得而复失,而且还会令自己造很多的恶业。
佛陀曾经对在家弟子开示理财的四个原则:在家弟子应该将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所需之用;第二个四分之一发展事业;第三个四分之一准备作为临时急用;第四个四分之一,行善、布施、供养、救济。如果大家都能本着佛陀的四分法来理财,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充满菩萨行的安定社会。
相反地,如果以贪婪为原则,处处都是欺诈、骗财,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动乱。古人有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门外,此是长生不老方。」这四句话,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检讨与警惕。
问题二
人只要一起贪念,烦恼就会随之而来。请教老和尚:我们应该如何去超脱这些欲望和贪念呢?
老和尚开示: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一个人的福德,有些是前世修的,有些是现世修的。如果前世修了善法、累积福德,今生只要稍作努力,一定是水到渠成,无论是名或利都能有所成就。相反地,如果前世没有修善法、没有修福报,就得靠现在精进努力。现在努力的方向:第一、要从事正业与净业;第二、要积极地修善法、修福报;第三、要知惭、知愧。只要能从这三个方向去努力,就能改变自己不好的命运,否则功名利禄要有所成就是不容易的。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了几个弟子在外面托钵行化。走在路上,看到旁边的土沟里堆了几个麻袋,打开麻袋,里面装了很多的黄金。佛的弟子阿难尊者就问世尊:「我们把这些黄金扛回去,修建道场好不好?」释迦牟尼佛却说:「这不是黄金,是毒蛇。我们不能拿这些东西。」弟子们实在想不通,明明看到的是黄金,怎么世尊说它是毒蛇呢?
过了一会儿,一个流浪汉到了这个地方,看到土沟里的黄金,高兴的不得了,就设法把黄金载了回去。流浪汉一下子成了暴发户,不但买了很多的土地,而且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庄院。他的亲戚朋友看他突然变得很有钱,纷纷跑来向他借钱。但他是个悭贪的吝啬鬼,一毛不拔,当然是一点也不借。朋友当中有人起了烦恼,就到县府里去检举他,说这个人的钱财是无中生有,若不是偷的就是抢的。
县府衙门马上把这案子转呈到上面。经过调查,皇宫国库的确掉了几袋的黄金。皇帝于是下令,将这个流浪汉所有的黄金、田地、家宅通通没收,而且还判他死刑,杀头警众。这个消息传到佛陀讲法的精舍,佛陀于是告诉大众:「黄金就像毒蛇一样,能毒害我们的心,这个人是被毒蛇害死掉的。」这就是贪心的结果。
无论是自己的钱财,或是别人的钱财,都不要去贪。自己的钱财,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要用来修善积福。别人的钱财,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不要去强求。非份之财,由其不能要。儒家也讲:「临财勿茍得,临难勿茍免。」如果每个人都能本着这个原则来作人做事,自然而然地就能逢凶化吉,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
贪心的人,什么糊涂事情都做得出来。不贪心的人,自己有自己的主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静、能够定,一切行事也都能够增长善法。
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要重视心灵的净化与提升,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沉醉在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当中,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心灵始终是贫穷的,而且将来还会堕落。这念心如果起了贪心,就属于饿鬼道的众生;起了慈悲心,乃至于布施的心,这就是菩萨的发心,生命一定会愈来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