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大法鼓经解义

发布时间:2020-04-24 15:57:07作者:经藏网

  自序

  说良心话,我不会写文章。只因为年老体衰,排不上别的用场,只好「瞎子戴眼镜─冒充读书人」。此所谓老马上磨坊,废物利用耳。

  本来计划结夏期间写《大法鼓经解义》,无奈溽暑逼人,复以懒惰成性,一拖再拖,直到夏期过了三分之二,才动笔工作,惭愧!惭愧!

  《大法鼓经》在《大正藏》第九册〈法华部〉,谈一乘教义,世间希有,三世诸佛悉有此法。迦叶乞请,世尊方说。笔者愚钝,难申经义于万一。唯以至诚,将经文献于读者而已。

  智谕于西莲净苑

  解经题

  「大法鼓」

  大法鼓者以喻立题,意谓佛将击大法鼓,宣一乘大法。波斯匿王欲觐世尊,击鼓吹贝往诣佛所,世尊以鼓声为喻,说此《大法鼓经》。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曰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宋,是朝代名,系南北朝时刘姓所建之宋。求那跋陀罗,于刘宋元嘉十二年至广州,泰始四年而卒。

  天竺,古称印度曰天竺。三藏者经律论,通达经律论者,尊称为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译曰功德贤,中天竺人。通达大乘,故世号摩诃衍,摩诃衍译曰大乘。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后见《阿毗昙杂心》,惊悟佛法至真,乃深崇佛道。舍家远遁,落发出家

  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令探经匣,得大品《华严》。读诵宣讲,莫能酬抗。

  随舶东来我国,船行海中,淡水罄竭,举船忧惶。求那跋陀罗劝众念十方佛称观世音,并密诵咒经,至诚礼忏,乃感天降甘霖,全船蒙济。

  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居祇洹寺,译《杂阿含》。于东安寺译《大法鼓经》,后并译《胜鬘》、《楞伽》、《无忧王》、《无量寿》、《鸯掘魔》……等经,凡百余卷。

  谯王请讲《华严》等经,求那跋陀罗自忖未善宋言,乃旦夕礼忏求观世音,乞求冥应。夜梦白衣人持剑,擎一人首来,以剑易首,而安新头。觉心神喜悦,及旦备解宋言,宣讲通利。

  后谯王谋叛,逼求那跋陀罗同行。兵败梁山,战船火起,求那跋陀罗手捉竹杖,投身江中。觉水深才齐膝,然以杖试水,流驶甚深。唯一心称念观世音。见一童子,牵引而行,恍惚行十余步,乃得上岸。觅童子忽然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助。

  上令起寺居之,寺地不净,多诸鬼神。每至夜半,有推户呼唤者,视之却又无人,众皆惶惧。求那跋陀罗乃烧香祝曰,汝等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当超荐汝等。汝等若欲住此,当为护法善神。若不欲留,各随所安。同夕有道俗十余人得梦,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

  泰始四年正月,稍觉不适,便与众告别遂卒。卒年七十有五。

  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复有百千大菩萨众。」

  此是序分,序分有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此是证信序,尔时波斯匿王下是发起序。证信序以六事而成就:一、如是乃信成就,谓此经乃佛所说,非是别人伪造。二、我闻乃闻成就,谓佛如是说,我如是闻,无有错谬。三、一时乃时成就,谓佛有一时说此大法鼓经。四、佛乃说法主成就。五、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处成就。六、与大比丘众……乃众成就。以此六事,证明此经无伪。

  如是我闻,乃结集经人语,谓我从佛处,闻如是经,非我杜撰也。

  一时,以一时二字,表示说法时间。

  佛,有通有别。若通说,佛乃自觉觉他觉满之人。若别论,即指释迦牟尼佛

  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住是在的意思,经中有时用住,有时用在,有人说久在曰住,暂住曰在。

  舍卫国本名憍萨罗国,舍卫为其都城名,为别于南方之憍萨罗国,故以城为其国号。舍卫译曰丰德,佛世时波斯匿王居此。

  给孤独长者,买祇陀太子园献佛,祇陀太子将园树助施,取二人之名号其园,故曰祇树给孤独园。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众名比丘,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二、怖魔,比丘出家受具,令魔恐怖。三、破恶,比丘破身口七支恶。是等比丘,于声闻有学中至尊,博通内外经典,知见殊胜,超过九十六种外道,故曰大比丘。众者僧众也,如是大比丘僧众有五百人俱。

  菩萨译为觉有情,亦曰大道心众生。大菩萨余经称菩萨摩诃萨,数有百千。

  「复有众多天龙夜叉健闼婆众。复有百千诸优婆塞优婆夷众。复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释四天王众。复有十方世界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菩萨俱。」

  次略说天龙鬼神,亦称天龙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健(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今略言夜叉者恶鬼也,健闼婆者香神也。复有百千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初禅大梵天王,为一小世界主,二禅梵天王为小千世界主,三禅梵天王为中千世界主,四禅梵天王为大千世界主。

  天帝释及四天王,乃欲界第一天及第二天,各与其眷属众俱。

  复有他方世界,无量四众弟子及诸菩萨俱。

  「尔时如来。于彼四众说如是法。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是故离苦乐。则是涅槃第一之乐。」

  尔时如来于四众中说如是法,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

  「有」者,三界有也,三界「有」,有生有死,故有三界「有」,则有苦乐。若无三界「有」,则无苦乐。是故离三界生死苦乐,是涅槃第一之乐。

  「彼五百声闻比丘。一切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譬如大龙。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所作已辨。己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罗蜜。」

  五百声闻比丘,声者佛之言音,闻者弟子闻持,此等比丘,闻佛言教而奉持者,曰声闻比丘。阿罗汉是四果无学,于声闻法中,学行穷满。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无生。

  漏者,在因为烦恼,在果为生死,阿罗汉见思烦恼已断,分段生死已了,不再漏落三界,故曰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无见思烦恼也。

  有二种障,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断烦恼障心得解脱,断所知障慧得解脱。此等阿罗汉已断烦恼障,故心得自在。

  如人中之龙,心得解脱慧得解脱。此辈得慧解脱,非得中道慧之解脱,仅得无漏慧之解脱而已。于二种无明中,未破根本无明,仅破枝末无明,称为慧解脱也。于十二因缘中,仅破爱取,不漏落三界而已。

  所作已辨(应为办),无复爱取有,已舍生死重担(经文「己舍」应为「已舍」)。已得己利,不复起慈悲度众生。已尽三界有缚,正智心解脱。正智者,苦集灭道四智也。得一切心自在,心得解脱证无漏也。已度三界生死永离世间,故曰心自在第一波罗蜜。

  「有无量学人。皆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有成就有漏法无量比丘众。有成就无量阿僧祇功德菩萨摩诃萨。徒十方来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亦非一切声闻缘觉之所能知。」

  四果学行穷满证入无学,三果以前,尚在有学位。须陀洹是初果,斯陀含是二果,阿那含是三果。成就有漏法比丘众,是未断烦恼未证四向四果,仅得凡夫四禅八定者。

  有成就无量阿僧祇功德之大菩萨,从十方来。「徒」十方来之「徒」应为「从」字。其数甚多,非算数譬喻所能及,亦非声闻缘觉所能知。

  「除文殊师利菩萨。及大力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上首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众。譬如大地所生草木。从诸方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不可称数。复有差摩比丘尼。与比丘尼众俱。毘舍佉鹿子母。及末利夫人。各与无量大眷属俱。须达长者。与诸优婆塞俱。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说有非有法门。」

  从十方来之菩萨摩诃萨甚多,除文殊师利菩萨……等外,从十方来之菩萨摩诃萨,如大地所生草木,不可称数。

  复有差摩比丘尼,与比丘尼众俱。出家受具之女众,名比丘尼。毗舍佉鹿子母,毗舍佉星名,此夫人生日当于此星,故名毗舍佉。又有子名鹿,从子为名,故曰鹿母。此夫人曾生三十二卵,每卵出一儿。毗舍佉鹿母,见佛闻法,证须陀洹果。末利夫人,乃波斯匿王夫人。各与眷属俱。

  须达长者,即给孤独长者,与优婆塞俱。尔时世尊,为大众说有非有法门。有非有法门,后文自有解释。

  「尔时波斯匿王。从卧而起作是思惟。我今应往至世尊所。念已即行。击鼓吹贝。往诣佛所。」

  波斯匿王,玄奘大师译为胜军王,义净大师译为胜光天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以何等故有鼓贝声。阿难白佛言。波斯匿王来诣佛所。是其击鼓吹贝之声。佛告阿难。汝今亦应击大法鼓。我今当说大法鼓经。阿难白佛言。世尊。是大法鼓经名。我未曾闻。以何等故。名大法鼓经。佛告阿难。汝何由如。是诸来会大菩萨等。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经六字名号。何况于汝而得闻知。」

  以波斯匿王击鼓吹贝因缘,佛说《大法鼓经》。佛告阿难,汝何由知(「如」应为「知」),是诸来会大菩萨等,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经》六字名号。可能于梵文中,《大法鼓经》为六字。

  「阿难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法名号真实难知。如是阿难。实尔不异。阿难。此大法鼓经。世间希有。如优昙钵华。阿难白佛言。非一切诸佛有此法耶。佛告阿难。三世诸佛悉有此法。阿难白佛言。若然者。彼诸菩萨人中之雄。何故悉来。普集于此。彼诸如来。何故自于其国不演说耶。」

  佛赞大法鼓经世间希有,如优钵昙花。优昙钵花三千年一现,甚为希有。

  阿难白佛,一切诸佛是否皆有此法?佛言,三世诸佛皆有此法。阿难白言,既然诸佛皆有此法,何故十方诸菩萨,皆来此娑婆世界,听世尊说《大法鼓经》?难道彼诸佛等,不说《大法鼓经》吗?

  「佛告阿难。如有一阿练比丘隐居山窟。至时入村方欲乞食。道见人兽诸杂死尸。见已生厌。断食而还。鸣呼苦哉。吾亦当然。彼于异时。心得快乐。作是思惟。我当更往观察死尸。令增厌离。复向聚落求见死尸。修不净想。见已观察。得阿罗汉果。如是他方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所以者何。诸佛国土法应如是。彼诸如来。为诸菩萨作如是说。奇哉难行释迦牟尼世尊。于五浊国土出兴于世。为苦恼众生。种种方便。说大法鼓经。是故诸善男子。当如是学。彼诸菩萨。咸欲见我恭敬礼拜。故来会此。既来会已。或得初住。乃至十住。是故大法鼓经。甚难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萨众。为闻法故普皆来集。」

  佛举譬喻,譬如比丘见无常苦,因而得阿罗汉果。他方诸菩萨亦复如是,他方诸佛国土,法尔无有五浊,彼诸佛等,不说无常苦空不净。彼诸菩萨闻我于五浊恶世说《大法鼓经》,皆欲来闻。彼等既见此五浊恶世,犹如比丘见诸人兽死尸,修不净想得阿罗汉果,十方菩萨见于恶世,精进修行,或得初住,乃至二三四五……十住。初住乃至十住者,初地乃至十地也。

  是故我于五浊恶世说《大法鼓经》,甚难值遇。所以十方菩萨,普来闻法。

  「阿难白佛言。善哉善哉。一切善来。彼悉得此难得经法。佛告阿难。如是深经。非一切共。是故不应说言一切善来。阿难白佛言。何故彼非一切善来。佛告阿难。此经典者。是诸如来。秘密法藏。甚深微妙。难解难信。是故阿难。不应说言一切善来。」

  阿难白佛言,善哉善哉!一切善来法会之众,皆得此大法鼓经。佛言,如是甚深《大法鼓经》,非是来会一切法众皆能了解者。是故汝不应言,一切善来皆得此经法。此《大法鼓经》,是诸如来秘密法藏,难解难信,非是一切人皆能得者。

  「阿难白佛言。非如波斯匿王。临阵鬪时。击大战鼓。其闻声者一切箭落耶。佛告阿难。波斯匿王击鼓战时。非彼一切闻鼓声喜。有怯弱者闻而恐怖。若死近死。如是阿难。此大法鼓经名。是二乘之人不信法门。是故阿难。譬如彼王。至鬪战时。击王大鼓。此大法鼓。诸佛秘密。佛出世时。尔乃演说。」

  阿难闻佛言,此《大法鼓经》,非如波斯匿王鼓,闻鼓声者,一切中箭者皆拔出吗?佛言,波斯匿王击战鼓时,非一切人喜,怯懦之人,闻鼓声而恐怖,以为将会战死。《大法鼓经》亦复如是,二乘人不信如是法门。当知此《大法鼓经》,诸佛秘密,佛出世时方乃演说。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此诸比丘清净纯一。真实强力离诸糟糠。堪任闻此大法鼓经不。迦叶白佛言。若有比丘犯戒违律。是大目连之所呵责。有如是比。我不同行。况复世尊。今此会众。如栴檀林。清净纯一。」

  佛问大迦叶,此会比丘清净纯一,堪任闻此《大法鼓经》否?迦叶答言,若有犯戒违律者,此大目犍连之所呵责。

  有一次布萨,佛初夜中夜后夜始终不肯说戒。比丘请佛说戒,佛言,我不会于不清净众中说戒的。尔时大目犍连以天眼观察,见破戒比丘去佛不远处坐,大目犍连即将破戒人牵出。故大迦叶云,若有犯戒者,大目犍连之所呵责。

  大迦叶复言,若有如是比丘(经文中似漏一「丘」字),我不与同行,何况今此大会法众,清净纯一,如栴檀林?

  「佛告迦叶。今此会众。虽复一切清净纯一。然于隐覆之说有不善解。迦叶白佛言。云何名为隐覆之说。佛告迦叶。隐覆说者。谓言如来毕竟涅槃。而实如来常住不灭。般涅槃者非毁坏法。此修多罗离覆清净。明显音声。百千因缘。分别开示。」

  如来为令众生感佛世难值,因而精进修行。故实不涅槃,说般涅槃。是以隐覆说者,谓如来实不般涅槃,而说般涅槃也。而实如来常住不灭,说般涅槃者,是度众生方便,非是如来法身毁坏也。佛恐与会法众,虽然清净纯一,然不善解如来隐覆之说,故复令大迦叶观察。因为此《大法鼓经》,离覆清净,百千因缘分别开示,明显宣说如来常住不灭的道理。

  「是故迦叶。当更观察此诸大众。时大迦叶。即复观察彼诸来者。云何而来。时剎那顷。下信众生。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自惟不堪。生退舍心。譬如王家力士。众中有名千力士者。从座而起击鼓唱言。谁能堪任与我鬪力。其不堪者默然而住。心自念言。我不堪任与彼鬪力。或能伤损以致失命。于彼众中无敢敌者。乃名勇健。难伏力士。建大胜幡。」

  于是大迦叶复更观察。剎那间下信众生,及声闻缘觉二乘、初业菩萨,自忖不堪听闻《大法鼓经》,于是生退席之心。

  譬如王家力士下,观文自明。

  「如是下劣众生。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作是念言。我不堪任听受。如来已般涅槃。而复说言。常住不灭。于大众中。闻所未闻。从坐而去。所以者何。彼人长夜。于般涅槃。修习空见。闻离隐覆清净经故。从坐而去。」

  如是下劣众生,作如是念,云何如来已般涅槃,复言常住不灭,令人难以相信,于是从座起去。所以者何?彼人于涅槃生偏空见,今闻离覆清净之《大法鼓经》,不堪听受,于是从座起去。

  「彼十方来声闻缘觉初业菩萨。百千万亿阿僧祇分。余一分住。」

  从十方来之三乘人,不堪听闻《大法鼓经》者,亦行离去。百千万亿阿僧祇分,只余一分住。

  「谓彼菩萨摩诃萨信解法身常住不变者。尔乃安住受持一切如来藏经。亦能解说安慰世间解知一切隐覆之说。善观一切了义不了义经。悉能降伏毁禁众生。尊敬承顺清净有德。于摩诃衍得大净信。不于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方广大经。不说余经。唯说如来常住及有如来藏。而不舍空。亦非身见空。空彼一切有为自性。」

  只余诸大菩萨信法身常住者,尔乃安住受持此一切如来藏经。

  《如来藏经》,即《大法鼓经》。真如被烦恼所隐覆,令如来性德不能显现,名如来藏。如来藏具二空义,即如实空、如实不空。如实空者,法界毕竟清净毕竟寂灭。此又有二义:一、无相空,二、无性空。无相空者,诸法实相无相,毕竟清净,与一切妄心不相应。无性空者,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缘成无自性。此无相空无性空,即如来藏如实空义。

  如实不空者,如来藏能为一切法作性作相,虽空而不归断灭,故如实不空。此亦有二义:一、如实心不空,二、如实法不空。如实心不空者,一心生万法,故心如实而不空。如实法不空者,万法归一心,故法如实不空。如来藏者,具如实空如实不空义。

  其实如来藏如实空,乃随缘无性也。如来藏如实不空,无性随缘也。

  此诸大菩萨,自能如实信解,亦能如实解说安慰世间一切众生。能知如来密说真实,一切隐覆之说。善观察一切了义不了义经。了义经乃佛真实说,不了义经乃佛方便说。悉能降伏毁禁犯戒众生,令众生尊敬清净有德,于大乘起大净信,不落二乘。此诸菩萨,唯说方广大乘经,不说余经。此诸菩萨,唯说如来法身常住。虽说如来常住,而不舍毕竟空义,因为如来常住即毕竟空,毕竟空即如来常住。

  虽不舍空义,然亦非五阴身见俱空。当知空是随缘无性,诸法常住即是无性随缘。故《心经》说,空即色,色即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谓空者,是空众生执着一切法有自性也。故空众生执着见,而不空法也。

  「佛告迦叶。汝更问大众。咸欲得闻此大法鼓方广一乘。所谓大乘难信经不。如是至三。迦叶白佛言。善哉世尊。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顶礼佛足。右繞三匝已。告诸大众。咸欲闻此大法鼓经不。如来今当普为汝等演说一乘。所谓大乘。过一切声闻缘觉境界。如是三说。彼悉答言。愿乐欲闻。唯大迦叶。我等悉为闻法故来。善哉哀愍。当为我说大法鼓经。迦叶复言。汝等云何信。彼即答言。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岁子。若佛如是说者。我等亦当如是随信。况说正法。而不信受。所以者何。如来如说而行。如来净眼圆照无阂。以佛眼观知我等心。」

  佛令迦叶再问大众,欲闻此方广一乘《大法鼓经》否?迦叶再问大众,大众答言,愿乐欲闻。譬如有人(士夫者人也),年甫二十,言有百岁子。佛纵如是说,我等亦当相信。因为佛如说而行,佛眼清净,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当观知我等心。

  唯大迦叶!「唯」字是发语词,莫作「喂」字会。

  「迦叶叹言。善哉善哉。诸贤汝等。堪任听大法鼓经。若持若说。佛告迦叶。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岁子。大法鼓经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涅槃而复常住。一切无我而复说我。彼即白言。唯佛能知。如世尊所说。我等如是受持。」

  迦叶赞叹大众,不但堪任听闻《大法鼓经》,复能若受持若为众生说。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年甫二十,言有百岁子,难以令人相信,《大法鼓经》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涅槃而复常住,一切法无我而言有我,难以令人相信。如是难信之法,彼等能信能随顺,皆言唯佛能知,如世尊所说,我等当如是受持。

  「迦叶白佛。唯愿世尊。说大法鼓经。击大法鼓吹大法。佛言。善哉善哉。迦叶。汝今听说大法鼓经。迦叶白佛言。唯然受教。何以故。是我境界故。是故如来大见敬待。云何为敬。曾告。我言。汝来共坐。以是因缘我应知恩。」

  迦叶请佛说《大法鼓经》,击大法鼓,吹大法蠡。蠡即螺字,佛说法时,吹法螺令大众知。

  世尊垂允说《大法鼓经》。迦叶言唯然受教,佛知此《大法鼓经》,是我境界是我所能信受的。何以故?如来曾予我敬待,如来曾告我言,迦叶来共坐。以是因缘,我应知恩,代佛弘扬《大法鼓经》。

  昔日迦叶从山中出,衣服破弊,身形消瘦。弟子们见之,皆鄙视之。佛为除弟子们我慢,语大迦叶言,善来迦叶!可来坐我半座!大迦叶言,世尊为师,我为弟子,岂敢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脱慈悲众生,汝亦禅定解脱慈悲众生,有何不可?弟子闻言,皆肃然起敬。今迦叶引彼事以自荣。

  「佛言。善哉迦叶。以是义故。我敬待汝。迦叶。譬如波斯匿王。善养四兵。若鬪战时。击大战鼓。吹大战。对敌坚住。缘斯恩养。战无遗力。能胜怨敌。国境安宁。如是比丘。我般涅槃后。摩诃迦叶。当护持此大法鼓经。以是义故。我分半坐。是故彼当行我所行。于我灭后。堪任广宣大法鼓经。」

  佛言迦叶!以汝能传我法故,我敬待汝分汝半座。如波斯匿王下,举譬喻说。善养四兵,四兵者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缘斯平时善养四兵,故战无遗力,克敌致胜。

  佛言,如是比丘,我涅槃后,大迦叶当护持此《大法鼓经》。以是义者,以彼能护我法也。所以我分彼半座。是故彼当行我所行,于我灭后,堪任广宣此《大法鼓经》。

  「迦叶白佛言。我是世尊口生长子。佛告比丘。譬如波斯匿王。教诸王子。学诸明处。彼于后世。堪绍王种。如是比丘。于我灭后。迦叶比丘。护持此经亦复如是。」

  是佛口生者,谓比丘慧命,从佛教化生也。迦叶言,我从佛口生,是佛长子。佛告诸比丘,如波斯匿王,教诸王子学诸明处。诸明处者,五明也。一、声明,二、工巧明,三、医方明,四、因明,五、内明。俾令诸子,后世堪绍王种。迦叶亦如此,于我灭后,彼能护持此《大法鼓经》。

  「复次迦叶。如波斯匿王。多与诸王。共为怨敌。更相攻伐。于彼彼时。其诸战士。象马车步。四种兵众。闻大鼓声。心不恐怖坚持甲仗。时王恩。多所赐赍。及当战时。加赐珍宝。及以城邑。若能克敌。冠以素缯。封以为王。如是迦叶。我诸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戒随学波罗提木叉成就善住律仪。如来则与人天安乐。其有大功降四魔者。以四真谛解脱素缯。而冠其首。若有增上信解。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如来尔时以萨婆若。水而灌其顶。以大乘素缯。而冠其首。」

  佛告迦叶,如波斯匿王赏彼四种兵众,或多所赐赍,或加赐珍宝及以城邑,或冠以素缯封以为王。佛亦如是,若四众弟子,如戒修学波罗提木叉,成就善住律仪,如来则与人天安乐。若有降伏四魔者,则冠以四真谛解脱素缯。若有上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如来则以萨婆若水而灌其顶,冠以大乘素缯。

  波罗提木叉,译为别解脱戒。谓于此戒中持一戒,则得一项解脱,如是别别解脱,故称波罗提木叉。四真谛者,苦集灭道也。萨婆若译为一切种智,究竟佛果之智。

  「大迦叶。我今亦复如是。以大乘素缯用冠汝首。汝于未来无量佛所。当护持此经。迦叶当知。汝于我灭后。堪任护持如是经典。迦叶白佛言。当如尊教。复白佛言。我从今日及灭度后。常当护持广说此经。」

  佛以大乘记大迦叶,令护持此《大法鼓经》。迦叶敬承佛旨。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今当为汝说大法鼓经。时虚空中。诸天龙众。同声叹言。善哉善哉迦叶。今日诸天。大雨天华。诸龙王众。雨甘露水。及细末香。安慰悦乐一切众生。应为世尊之所建立为法长子。」

  佛允为大迦叶说《大法鼓经》。时诸天龙众,赞大迦叶言,今日诸天雨天华,诸龙雨甘露水及细末香,安慰悦乐一切众生,皆为赞汝为世尊建立为法王子也。法王子者,续佛慧命,言大迦叶佛记其护持《大法鼓经》。

  「时天龙众。同声说偈

  王于舍卫城伐鼓吹战法王祇洹林击于大法鼓」

  诸天龙众,以偈赞佛将说《大法鼓经》。

  「佛告迦叶。汝今当以问难之桴击大法鼓。如来法王。当为汝说天中之天。当决汝疑。」

  佛令迦叶击大法鼓,发起问难,佛将说《大法鼓经》。天中天者,赞佛也。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有比丘名信大方广。若有四众。闻其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迦叶。譬如波斯匿王。有耆婆子。名曰上药。若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告上药言。汝今速持能为众生拔箭药来。尔时上药。即持消毒药。王以涂战鼓。若涂若熏若打。若彼众生。被毒箭者。闻其鼓声。若一由旬。若二由旬。箭悉拔出。」

  有比丘名信大方广,护持大乘,四众弟子闻其名者,即拔贪恚痴箭。犹波斯匿王涂药鼓,能拔众生毒箭。

  耆婆子,是波斯匿王良医。

  「如是迦叶。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贪恚痴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彼因此经增广正法以彼现法成就故。得此大果。」

  若有闻信方广比丘名者,能除贪恚痴箭。以彼因此方广经正法,现法成就故,得此大果报。

  「大迦叶。汝当观彼无心凡鼓。以无心药。若涂若熏若打。有如是力饶益众生。况复闻彼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而不能除众生三毒。」

  无心凡鼓,涂以无心凡药,尚能拔箭饶益众生。何况闻菩萨摩诃萨信方广比丘名,而不能除众生三毒吗?

  「迦叶白佛言。若闻菩萨名者。能除众生三种毒箭。况称世尊名号功德。言南无释迦牟尼。若称叹释迦牟尼名号功德。能拔众生三种毒箭。况复闻此大法鼓经。安慰演说若偈若句。况复广说。而不能拔三种毒箭。」

  迦叶白佛言,闻菩萨名字尚能除众生三种毒箭,况称世尊名号,归依释迦牟尼佛?更何况闻此《大法鼓经》,为人演说?演说是经若一偈若一句,能拔众生三种毒箭,何况具足广说?若具足广说而不能拔众生三种毒箭者,无有是处。

  「佛告迦叶。如我先说。净戒比丘。随心所欲。以本愿故。一切诸佛。皆有是法。所谓不作不起不灭。大法鼓经。是故迦叶。汝于来世。亦当如我。所以者何。若有四众。闻汝名者。三种毒箭悉得拔出。是故迦叶。汝今当问。大法鼓经。于我灭后。久于世间。护持宣布。」

  佛言「如我先说」,如我余处说也。净戒比丘,以净戒功德清净愿故,不被恶业系缚,生于善处,故随心所欲。一切诸佛皆有此《大法鼓经》,故法身自在。此法即不作不起不灭。不作不起不灭,简言之即不生不灭。

  佛告迦叶,汝于当来世,亦应如我宣说此《大法鼓经》。若有众生闻汝名者,三种毒箭悉得拔出。是故汝今当问是经,于我灭后,久于世间护持宣布此法。

  「迦叶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说大法鼓经。佛告迦叶。汝于大法鼓经。应少谘问。而时迦叶。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当请所疑。如世尊所说。若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此有何义。佛告迦叶。若无有者。谓般涅槃第一之乐。是故离苦乐。得般涅槃第一之乐。若苦若乐。彼则是有。若无有者。则无苦乐。是故欲得般涅槃者。当求断有。」

  迦叶请佛说《大法鼓经》,佛令迦叶先问。弟子先问,佛然后说者,师资缘合也。

  迦叶问言,如世尊于法会说有非有法。请问世尊,若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是何义也?

  佛告迦叶,若无「有」者,是般涅槃第一之乐。是故离苦乐,得涅槃第一之乐。若苦若乐,便是「有」。

  「有」者,三界「有」也,经中说二十五「有」,乃广说三界「有」。

  若苦若乐,便是三界「有」。若无三界生死「有」,则无苦无乐。是故欲得般涅槃者,当求断三界「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有无常亦无不变异彼有有苦乐无有无苦乐

  不为无苦乐为则有苦乐莫乐诸有为亦勿更习近

  若人得安乐还复坠于苦若不到涅槃不住安乐处」

  此是重颂。

  一切「有」皆悉生灭无常,没有不变异不败坏者。彼「有」生灭无常,故有苦乐。若无「有」,则无苦乐。

  不为无苦乐,为则有苦乐。为,应读平声,造作也,有为也。不造作不落有为,则无苦乐。造作有为,则有苦乐。

  莫乐诸有为,亦无更习近。不可乐于有为,亦不可近乎有为。乐着三界有为者,凡夫也。近乎有为者,二乘取有余涅槃也。以大乘人观之,二乘人取有余涅槃,仍是习近有为。

  若人得安乐,还复坠于苦。凡夫以得三界五欲为乐,二乘以得涅槃为乐,皆是对苦言乐,此种乐无常败坏,故还坠于苦。

  若不到涅槃,不住安乐处。若不到离苦乐的涅槃,不住第一安乐处。

  「尔时迦叶。以偈答言

  众生不为有涅槃第一乐彼则名字乐无有受乐者」

  迦叶以偈答曰:

  众生不为有,涅槃第一乐。「为」字仍是阳平声,是造作有为的意思。众生不造作有为,则无「有」无苦乐之涅槃,是第一之乐。

  彼则名字乐,无有受乐者。虽谓涅槃第一乐,此亦仅是假名。经云说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受乐者是众生,众生亦不可得。何以故?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故。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常解脱非名妙色湛然住非声闻缘觉菩萨之境界」

  世尊复说偈言:

  常解脱非名,妙色湛然住。真常解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有罣碍,故曰常解脱。诸法实相无相,无相故非名。既云诸法即是实相,当是实相即是诸法。诸法为有,实相为空。诸法实相,乃全有而成空。既然空以有成,则无空而非有。既曰实相诸法,乃全空而成有。有以空成,故无有而非空。是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为真空,空即是色是为妙有。故曰妙色湛然住。

  非声闻缘觉、菩萨之境界。此诸法实相,无量即空,实相诸法,空即无量,是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权乘菩萨境界。

  「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言色而复常住。佛告迦叶。今当说譬。譬如士夫。从南方摩头逻来。有人问彼。汝从何来。士夫答言。从摩头逻来。即复问言。摩头逻为在何方。时彼士夫。即指南方。迦叶。非为彼人于此得信耶。所以者何。以是士夫自见彼来故。如是迦叶。以我见故。汝当信我。」

  迦叶问佛,色是变坏法,云何言色,而复言常住?佛举喻言,譬如士夫从南方摩头逻来……。

  士夫者人也,譬如有人从南方摩头逻来。此喻是说,色常住者,是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权乘菩萨境界,汝迦叶应当信我。

  吾人当知,色法变坏,毕竟空常住。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言色而复常住。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有士夫以手指虚空我今亦如是名字说解脱

  譬如彼士夫远自南方来今我亦如是从彼涅槃出」

  譬如有士夫,以手指虚空。有人从摩头逻来,手指南方。然发问之人,不见摩头逻,仅见南方虚空,故曰以手指虚空。

  我今亦如是,名字说解脱。色者唯是名字,因为色是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唯是假名,故曰名字说解脱。

  譬如彼士夫,远从南方来,今我亦如是,从彼涅槃出。涅槃非有非无,无性能随缘显现诸法,故无性而非无。诸法缘生无性,故诸法显现而非有。是故涅槃无性,随缘假现生死。生死随缘假现而无自性,体即是涅槃。佛从涅槃出,知无量即空,空即无量,非三乘境界。

  「然彼迦叶。若见义者。则不须因缘。若不见义。则须因缘。如是迦叶诸佛世尊。常以无量因缘显示解脱。」

  佛言迦叶!然彼涅槃解脱,若见义理者,则不须以因缘解释。若不得其义理者,则须以因缘解释。所以迦叶!诸佛常以无量因缘,显示解释涅槃解脱。

  「迦叶白佛言。云何为因。佛告迦叶。因者是事。迦叶白佛言。云何为缘。佛告迦叶。缘者是依。迦叶白佛言。愿更显示。其譬云何。佛告迦叶。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则是因。父则是缘。是故父母因缘生子。如是说因缘住法。是名为成。」

  迦叶问佛,云何为因?佛言,因者事体也。迦叶问佛,云何为缘?佛答,缘为依于事体者。

  迦叶不明佛语,更请曰,愿佛举譬喻,更显示其道理。佛告迦叶,譬如由父母生子,母是其因,父是其缘。

  父缘依于母体,父缘改换,仍可生子。然母因不可改换,生子必依母体。是以母为因父为缘,父母因缘而生子。如是说因缘所生之法,是名为成。成者成就也。

  「迦叶白佛言。成者有何义。佛告迦叶。成者世间成。迦叶白佛言。云何世间。佛告迦叶。众生和合施设。迦叶白佛言。云何众生。佛告迦叶。法集施设。」

  迦叶白佛言,成有何义?佛答,成者世间成。生灭无常,是世间相。

  迦叶又问,云何为世间?佛答,众因缘和合生,假施设为世间相。「众生」二字,即众因缘生也。

  迦叶再问,云何众生?佛答,众生者,众法集合假施设所现之相也。

  「迦叶白佛言。云何为法。佛告迦叶。非法亦法。法亦非法。法者复有二种。何等为二。有为及无为。色及非色。更无第三法。迦叶白佛言。法何像类。佛告迦叶。法者非色。迦叶白佛言。非法何类。佛告迦叶。非法者亦非色。迦叶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无相。云何是法。云何非法。佛告迦叶。法者是涅槃。非法者是有。」

  迦叶问佛,云何为法?佛答,非法亦法,法亦非法。

  非法亦法者,非法即法也。法亦非法者,法即非法也。经中自释,法即涅槃,非法即有。涅槃者毕竟空也,有者生死也。毕竟空无性随缘,即假现生死有,故曰法亦非法。生死有随缘假现,假现无性即毕竟空,故曰非法亦法。

  佛继续说,法有二种,有为法及无为法,色法及非色法,更无第三种。有为及色等法(具云应为色受想行识)是事相,无为及非色等法是理。当知事不异理,事即是理;理不异事,理即是事。故有为不异无为,有为即是无为;无为不异有为,无为即是有为。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

  一切法无非缘起,法以缘起,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能缘成。所以一切法唯有二种,即缘成无性,无性缘成。而缘成无性是无为,无性缘成是有为,故法有二种,有为及无为。无性随缘成色,随缘无性即非色,亦复如是。

  迦叶问言,法何像类?法是甚么样子?佛答,法者非色,没有甚么样子。

  迦叶问言,非法何类?非法是甚么样子?佛答,非法便是空,亦没有甚么样子。

  当知事相即理,色即是空,故法者无相。理即事相,空即是色,故非法亦无相。所以法及非法,有为及无为,色及空,皆毕竟空不可得。若谓有所得,便是外道。

  以有为无为的例子而言,有为法如幻假现,故不可得。无为法本无,若有无为法,此无为法便是有为。所谓无为法,实是待有为而立。今有为法不可得,故无为法亦毕竟空不可得。

  迦叶问言,如果法及非法,皆非色无相,那么云何是法?云何是非法?佛言,法者涅槃,非法者是有。

  法者涅槃,涅槃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故非色无相。非法者生死有,生死有法随缘假现,非为实有,故亦非色无相。不过无性随缘,假现生死有,生死有假现无性,依然是涅槃空。

  「迦叶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无相者。彼慧者。云何知。何所知。何故知彼相耶。佛告迦叶。众生生生死中。习种种福德清净善根。是其正行。若彼行如是法。一切净相生。若行此法者。是法众生。众生生生死中。行种种非福恶不善业。若彼行如是非法。一切恶不净相生。若行此非法者。是非法众生。」

  迦叶问言。既然法及非法,非色无相者,彼智慧者,怎么知道?知道甚么?何因缘故知彼相呢?

  佛答言,非色无相,非是断灭空,而是至善清净。所以众生生于生死之中,修习种种福德善根,便是契合非色无相至善清净法之正行。

  福德清净善根者,无贪瞋痴行也。若行无贪瞋痴,便能于色相而离色相,清净无染了。故曰是其正行。

  若彼行福德清净善根之法,于是一切至善清净相便生。如此行者,是名随顺清净法行众生。如果众生生于生死之中,行种种非福德清净行,造种种恶不善业,于是一切恶不净相生,是名非法众生。

  一切净相生者,谓善清净业道相生也。一切恶不净相生者,谓恶业道相生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佛告迦叶。众生者。四界摄施设。谓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及入处五根。乃至十三缘起支。无尽意经中云从不正思惟生无明故十三支。受想思心意识。是名众生法。迦叶当知。是名一切法。」

  迦叶前曾问佛,云何众生?佛答法集施设。今复问云何众生?意思是问云何众生法集施设?佛回答说,众生者地水火风四界摄施设,六入五根施设,十三缘起支施设(译者解释,无尽意经中曾说,从不正思惟生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连不正思惟算上,为十三缘起支),受想思心意识等施设,是名众生法。世尊复言,迦叶当知,众生法者即众因缘生法,众因缘生法者即一切法。故一切法唯是假名,皆假施设也。

  「迦叶白佛言。是中何等法是众生佛告迦叶。是中非一法名为众生。所以者何。迦叶。譬如波斯匿王鼓。何等为鼓。迦叶白佛言。所言鼓者。皮木及捊(桴)。此三法和合。是名为鼓。佛告迦叶。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

\

  迦叶白佛言,四大界乃至受想思心意识法中,何法是众生?佛言非一法是众生,众法和合方名众生。例如波斯匿王鼓,何等为鼓(此鼓字是动名词,意谓击之有声之鼓)?迦叶言,击之有声之鼓,是皮木桴三法和合而成。桴者击鼓杖也。佛告迦叶言,如是如是,四大等众法和合,名为众生。

  「迦叶白佛言。声鼓者非鼓耶。佛告迦叶。离声鼓者。鼓亦有声。以风动故。」

  迦叶白佛言,有声之鼓,既是众法和合而有,众法和合而有,便无自性。犹如众法和合而有众生,故众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是无众生。以理推求,声鼓者即是无鼓吗?佛言,离声鼓,鼓亦有声。意思是说,法者众因缘生,因缘生者即无自性,无自性即因缘生,不二不异。所以离众缘和合之声鼓,别无有鼓,鼓即是众缘和合之声鼓。

  以风动故。动转曰风,意谓有皮木桴动转和合,是以鼓即是声鼓也。

  「迦叶白佛言。鼓者为是法。为是非法耶。佛告迦叶。鼓者非法非非法。

  迦叶白佛言。名为何等。佛告迦叶。非法非非法者。名为无记。」

  迦叶白佛言,鼓者为是法,为是非法?佛言,鼓者非法,非非法。佛的意思是说,鼓不是法,亦不是非法。

  迦叶问言,名为何等?佛言,非法非非法者,名为无记。

  「迦叶白佛言。有无记法者。世间应有三法。佛告迦叶。无记相者。如非男非女。非男非女。名为不男。彼亦如是。」

  迦叶白佛言,佛曾言世间法唯有有为无为,色与非色,更无第三法。据此理而言,亦应唯有善与不善法,更无第三法。今佛言非法非非法名为无记,然则世间应有三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

  佛言,无记相者,譬如非男非女。非男非女,名为不男。不男者,是无生义。世间众生,不外男相女相,既然非男非女,当是无生。彼无记法亦复如是,有善及不善,世间法乃生。若无善法亦无不善法,当知一切法不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若有法若有非法,便是生死有。若无法亦无非法,便是涅槃。

  「迦叶白佛言。如世尊说。父母和合而生其子。若父母无众生种子者。不为父母因缘。佛告迦叶。彼无众生种子者。名为涅槃。大常不男亦复如是。所以者何。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如是无众生种子者。不名父母。常不男者亦复如是。」

  迦叶言,若无法亦无非法,应无众生。然实有众生,如世尊说,父母和合而生子。若父母无众生种子,换句话说,若父母无生子之种子,不能为父母因缘。

  佛告迦叶,父母生子者,便是生死有。父母无众生种子而不生者,是名涅槃。涅槃者非是断灭,而是大常不男。大者无外,常者不变,不男者无生也。因为经云,非男非女,名为不男。非男非女者,不生也。譬如波斯匿王彼诸战士,既食丈夫禄,便应勇猛作战。若不勇猛作战,不名丈夫。意思是说,既有其因,便生死有果。

  如是无众生种子者,名为涅槃,不名父母。父母者,生死有也。大常不男,无外不变无生,无众生种子,亦复如是。

  「迦叶白佛言。世尊。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无记法。佛告迦叶。乐受是善法。苦受是不善法。不苦不乐受是无记法。此三法众生常触。乐受者。谓天人五欲功德。苦受者。谓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不苦不乐受者。谓白癣等。迦叶白佛言。此则不然。佛告迦叶。从乐生苦。从苦生苦。彼为无记。」

  迦叶白佛言,何为善法,何为不善法,何为无记法?佛言,乐受是善法,苦受是不善法,不苦不乐受是无记法。乐受是天人五欲功德,苦受是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不苦不乐受者,谓白癣等。

  白癣者,不见解释。寻经之意,似是在苦乐六道之外,另有白癣。阅后文,不以其因而得其果,名为白癣。

  迦叶的意思,既然法只有善与不善,只有苦受与乐受,更无第三种法,云何有不苦不乐受之白癣呢?故曰此则不然。

  佛告迦叶,苦因生于苦受,乐因生于乐受,是为有记。然从苦能生苦,从乐亦能生苦,非其因而生其果,故曰无记。

  总之,有「有」有苦乐,无「有」无苦乐,是谓涅槃也。

  「迦叶白佛言。其譬如何。佛告迦叶。因食生病。食则是乐。病则是苦。彼白癣等。名为无记。」

  迦叶不明其中道理,请佛举譬喻说明。佛言,譬如因饮食而生病。然饮食是乐,生病则是苦,此即因乐生苦。所以彼白癣等,名为无记。

  「迦叶白佛言。若苦乐名无记者。父母子亦无记。佛告迦叶。此则不然。迦叶白佛言。其譬如何。佛告迦叶。如非想非非想等天乃至无想。则恒住子法。善亦如是。」

  迦叶白佛言,如果苦乐因缘名为无记者(无记者不苦不乐),那么父母因缘生子,亦应是无记。父母所生之子,亦应无苦无乐也。

  佛言此则不然,与无记的道理不同。迦叶请佛举譬喻说明。佛言,例如乐受是天人五欲功德,苦受是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而非想非非想天,及无想天,虽无苦受乐受,而恒住子法。恒住子法者,住着果报,报尽还堕苦道。善亦如是者,善法即乐受,报尽还受于苦,所谓坏苦是也。所以父母生子,亦是生死有法,故非无记。

  非想非非想天,在无色界天,无想天在色界天第四禅,但有时非想天亦曰无想天。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受想是众生。是故非想非非想处。应非众生。佛告迦叶。彼有行分。我说此众生法者。除无想天。」

  迦叶白佛言,如佛过去所说,有受想者是众生。所以非想非非想处天,应非众生。

  非想天灭受想,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亦名无想定。灭受想定、灭尽定、无想定,皆灭六识心心所。三果以上圣者,入灭受想定,同时断烦恼,则名入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天虽入无想定,然不断烦恼,仅灭心心所,所谓以石压草者是,故名入无想定,属于第四禅,不出三界。

  佛言彼有行分。谓彼天有烦恼业也。

  佛复言,我说此众生法者,除无想天。佛说此众生法,系众因缘生法,与无想天之有情众生不同。

  「迦叶白佛言。众生为是色为非色耶。佛告迦叶。众生亦非色亦非非色。然成就彼法名为众生。迦叶白佛言。若如是。非众生成就法。更有异众生者。不应有无色天。若然者。无二法世间色及无色。佛告迦叶。法亦非色。非法亦非色。迦叶白佛言。云何为法与解脱俱。为非法与解脱俱。无色天亦有解脱。佛告迦叶。不然。唯有为法无为法。是故无色天。是有为数。解脱是无为。无色天有色性耳。」

  非想天无色界摄,故迦叶问言,众生为有色,为非色?佛言,众生非色,亦非非色。然众因缘假施设,成就彼法名为众生。

  因为众因缘生法即空,故非是色。色尚不可得,非色何可得?故曰非非色。再者,非色灭空,色性空故,所以非非色。如《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故非色,空即是色故非非色。

  迦叶问言,世尊先言,我说众生法者,除无(非)想天。若如是说者,非众生之无想天所成就法,另外更有众缘和合,然则应是有色,不是无色天。如果不是无色天,那么便无二法世间,所谓色界无色界。

  佛告迦叶,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法与非法悉无自性,故法亦非色,非法亦非色,以色性本空故。

  迦叶言,色为生灭败坏,故其性是缚。非色则离生灭败坏,则是解脱。若法是非色,便与解脱俱。非法亦非色,便亦与解脱俱。无色天非色,亦应有解脱。这是何道理?

  佛言不然,法只有有为法与无为法,无色天是有为数,解脱是无为。因为无色天味着于禅定,不断烦恼,有色性故。

  「迦叶白佛言。世尊。一切有为是色。非色是无为。无色天有色者。是佛境界。非我等境界。佛告迦叶。善哉善哉。是我境界。非汝等境界。如是诸佛世尊。到解脱者。彼悉有色解脱亦有色。」

  迦叶言,一切有为,皆是色法。如果非色,便是无为。按理说无色天非色,应是无为。佛云无色天有色性,此是佛境界,非我等声闻乘境界。佛印可曰,善哉善哉!是我境界,非汝等境界。所以诸佛到究竟解脱者,彼悉有色,解脱亦有色。

  何故诸佛及解脱,悉有色呢?如果色外有佛,色外有解脱,彼佛彼解脱便是断灭空。今无性随缘空即色故,色有而非常。随缘无性色即空故,空无而非断。全色成空,无空而非色。全空成色,无色而非空。是故诸佛及解脱,悉有色也。

  「佛告迦叶。云何无色天。天处所作汝知不。迦叶。云何有色天。名无色数不。迦叶白佛言。非我等境界。佛告迦叶。如是诸佛世尊。到解脱者皆有色。汝当观察。」

  佛告迦叶,云何无色天?无色天处所作,汝知道不?我们要知道,无色天不应有所作,若有所作,便是有色。佛复称迦叶言,既然无色天有色性,那么有色天,亦名无色数不?意思是说,既然无色天有色性,那么有色天亦在无色之列不?

  迦叶白佛言,此非我等境界。佛言既然如是,诸佛到解脱者有色,汝应观察。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如是得解脱者。复应受苦乐。佛告迦叶。如有病众生。服药离病已。还复病耶。迦叶白佛言。若有业者。则必有病。佛告迦叶。无业者彼有病耶。迦叶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迦叶。如是离苦乐是解脱。当知苦乐是病。如丈夫是得涅槃者。」

  迦叶白佛言,若诸佛到解脱者皆有色,则应得解脱者,复应受苦乐。因为色即苦乐之法,有色当受苦乐。

  佛举喻言,有病苦众生,服药病愈以后,还有病苦吗?迦叶言,如果有业系者,则必还有病苦。佛问言,如果无业,还会有病苦否?迦叶答言,不会有病了。

  佛告迦叶,非是色有病苦,色性本空,何有病苦?皆因造业,故受色身乃有病苦。如果无有业系,则法身自在不受病苦。如是无业而离苦乐者,是为解脱。当知色无苦乐,色性空故。苦乐由业而生,无业则无苦乐,当知苦乐是病。如大丈夫不造业则离苦乐,是得涅槃者。

  「迦叶白佛言。若离苦乐是解脱者。无业病尽耶。佛告迦叶。世间乐者彼则是苦。于彼出离如是业尽得解脱。迦叶白佛言。不复终尽耶。佛告迦叶。譬虚空如海。虚空如海耶。虚空无譬解脱无譬。亦复如是。如无色天有色而不可知。亦不可知似此似彼。如是住如是游戏。非是声闻缘觉境界。解脱亦如是。」

  迦叶白佛言,业有善与不善,善业是乐受,不善业是苦受。佛言离苦乐是解脱,今仅无业离病苦,犹未离乐受,亦是解脱尽吗?佛言,若离苦受,便同时亦离乐受。因为世间乐者,彼则是苦。何以故?世间之乐,乃对苦言乐,苦轻谓乐而已。故知唯西方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乐不对苦,故名极乐也。所以于彼苦乐出离,方为业尽得解脱也。

  声闻乘人,以为偏空滞寂,终尽涅槃谓解脱。所以迦叶问佛言,佛所说之解脱,不同声闻终尽涅槃之解脱吗?

  佛告迦叶,我所说之解脱是譬喻,不同声闻解脱。例如虚空譬如海,虚空真的如海吗?佛虽亦说解脱,但与声闻所谓终尽解脱是不同的。

  例如虚空无法可譬喻,所以用海去譬喻。佛之解脱境界亦无法可譬喻,只好用「解脱」二字去譬喻。

  例如无色天有色,声闻人不可知。佛之解脱境界亦复如是,声闻人亦不可知。不过佛解脱之名,似声闻解脱之名,似此似彼而已。

  如是住于佛境界,如是自在游戏于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境界。我所谓的解脱境界,亦复如是。

  「迦叶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谁之所作。佛告迦叶众生自作。迦叶白佛言。此义云何。佛告迦叶。作福者佛。作恶者众生。」

  迦叶问佛言,一切众生,是谁所作?佛言,是众生自作。迦叶不明其中道理,便问佛言,这是甚么道理?佛回答说,例如众生行善作福,福具足便可作佛;众生造恶,随业流转,便作众生。皆是自作,不关他人。

  「迦叶白佛言。最初众生谁之所作。佛告迦叶。非想非非想等无色天。谁之所作。云何活云何住。迦叶白佛言。于彼诸业所不能知。然唯业作。如是众生。生死黑及涅槃白。谁之所作。佛告迦叶。业之所作。业起无量法。善起无量法。」

  迦叶白佛言,最初众生是谁所作?佛反问言,非非想等无色天,是谁所作?他们云何活云何住?迦叶答言,他们所造何种业虽然我不能知道,然我知道唯业所作。如是一切众生,轮回六道则生死黑,出离生死便入涅槃白,是谁之所作呢?佛答言,业之所作。业起无量法,善起无量法。

  「迦叶白佛言。何者业起。何者善起。佛告迦叶。业起者有。善起者解脱。」

  迦叶白佛,何者是业起?何者是善起?佛言,业起者是生死有,善起者是解脱。

  「迦叶白佛言。无生处云何善起。佛告迦叶。如如不异。」

  迦叶白佛言,解脱出离生死是无生处,无生处云何是善起?佛言,生与无生,如如不异。如如者,即不异不别也。何故生与无生如如不异?原来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则无决定,法无决定故能任缘。既然法任缘现,故无定性。任缘则现生,无性则无生。无性任缘,无生不异生;任缘无性,生不异无生。故曰生与无生,如如不异也。

  「迦叶白佛言。若善起者。云何到无生处。佛告迦叶。行善业。」

  迦叶白佛言,善起即是生。若善起者,怎么能到无生处呢?佛言,行善业。

  因为行善业是清净行,行清净行,即到无生处。故到无生处非是断灭,而是清净也。

  「迦叶白佛言。谁之所教。佛告迦叶。无始佛教。迦叶白佛言。一切无始佛谁化谁教。佛告迦叶。无始者。非一切声闻缘觉思量所知。若有士夫出于世间。智慧多闻如舍利弗。长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谁最为先。乃至涅槃中间亦不能知。」

  迦叶白佛言,行善业至无生处,系谁之所教?佛言,无始佛之所教。无始即无生义也。

  迦叶白佛言,一切无始佛谁之所教?佛言,无始者无生无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一切声闻缘觉思惟度量所能知。例如有人智慧如舍利弗,日夜不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谁最为先。乃至无始至于涅槃,及无始与涅槃之中间,亦不能知。

  涅槃言其「终」,无始则无终,无始无终则中间亦不可得,无始无终无中,是毕竟空义。毕竟空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此非一切声闻缘觉之所能知。

  「复次迦叶。如大目连。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无始终不能得。如是一切声闻缘觉十地菩萨。如弥勒等悉不能知。如佛元起难可得知。众生元起亦复如是。」

  复次迦叶!如大目连,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亦不能得,良以无始无终毕竟空,云何可得?所以不但一切声闻缘觉不能于毕竟空中得乎元始,乃至十地菩萨,如弥勒等,亦不能于毕竟空中,得其元始起处。于毕竟空中,无佛无众生,所以不但佛之元始不可得,众生元始起处亦不可得。

  「迦叶白佛言。是故世尊。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佛告迦叶。因是作者受者。」

  迦叶忽然明白了其中道理,于是白佛言,所以世尊!一切法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以一切法空故。佛言,众生虚妄造业则不空,业因是作者,业因是受者。

  「迦叶白佛言。世间为有尽耶。为无尽乎。佛告迦叶。世间未曾尽。无所尽无尽时。」

  迦叶问言,世间是有尽呢?还是无尽呢?佛答言,世间毕竟空,所以未曾尽,无所尽,无尽时。过去不可得,故未曾尽;现在不可得,故无所尽;未来不可得,故无尽时。三世不可得,故知世间毕竟空。毕竟空不可说有尽,不可说无尽。

  「佛告迦叶。如以一毛渧大海水。能令尽不。迦叶白佛言。唯然能尽。佛告迦叶。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大劫时。有佛名鸡罗婆。出兴于世。广说法教。尔时城中有离车童子。名一切世间乐见。作转轮圣王正法治化。王与百千大眷属俱。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繞三匝。供养毕已。而白佛言。我当久如得菩萨道。佛告大王。转轮圣王。即是菩萨。更无有异。所以者何。无有余人作帝释梵王及转轮圣王。若菩萨者。即是释梵转轮圣王。先作众多帝释梵王。然后乃作转轮圣王正法治化。汝已曾作恒沙阿僧祇帝释梵王。今作转轮圣王。」

  渧即滴字。一毛渧大海水者,即以一毛端蘸大海水令干也。一毛渧蘸大海水,可令海干,而毕竟空不可尽也。

  佛举譬喻说明世间不可尽的道理。此譬喻意思是说,佛不生不灭,然佛系由众生所成,故众生亦不生不灭。佛及众生俱不生不灭,故知世出世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过去无量阿僧祇大劫时,有佛名鸡罗婆。尔时有离车童子名一切世间乐见。离车乃种族名,译曰薄皮,系贵族。尔时一切世间乐见,作转轮圣王,与眷属等,往诣鸡罗婆佛所。

  一切世间乐见问佛,我多久当得菩萨道?佛答言,转轮圣王即菩萨,更无有异。

  意思是说,菩萨既由转轮圣王而成,非是离转轮圣王以外,另有菩萨,菩萨与转轮圣王无有异也。例如帝释梵王转轮圣王,系由人因缘转易而成。此其间只有转易,而无增减。例如菩萨者亦复如是,即由释梵转轮圣王因缘转易而来,无有增减。汝一切众生乐见,往昔已作众多帝释梵王,而今乃转易又作转轮圣王。前后实汝一人,无有增减也。

  「时王白言。帝释梵王。何所像类。佛告大王。释梵天王。亦如汝今首着天冠。而彼端严。则不及汝。如佛色像端严殊特。非声闻缘觉菩萨所及。如佛端严。汝亦如是。」

  时王白佛言,帝释梵王是甚么样子?佛言,释梵天王,亦和你一样头戴天冠,只是不及汝端严而已。犹如声闻缘觉菩萨,不及佛般端严。帝释梵王不如汝之端严,声闻缘觉菩萨不及佛之端严,谓只是相之不同而已,性原无二也。

  「迦叶。尔时圣王复问佛言。我于久如当得成佛。佛言大王。凡得佛者。时大久远。所以者何。假令大王。舍其福德。还为凡人。而以一毛渧大海水。乃至将竭。余如牛迹。当有如来出兴于世。名曰灯光如来应供等正觉。时有国王。名地自在。灯光如来为王授记当得作佛。汝于尔时。当为彼王第一长子。亦俱授记。时彼如来。当如是说。大王。汝此长子。从昔暨今。大海将尽。生为汝子。于其中间。不为小王。或为释梵转轮圣正。王法治化。汝此长子。勇猛精进如是。地自在。菩提难得。以是因缘故说此譬。地自在。汝此长子。有六万婇女。端正姝好璎珞庄严。状如天女。弃之如唾。知欲无常危脆不坚。我当出家。作是语已。信家非家。舍家学道。是故彼佛记此童子。当来有佛。名释迦牟尼。世界名忍。汝童子。名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佛涅槃后正法欲灭。余八十年。作比丘持佛名宣扬此经。不顾身命。百年寿终。生安乐国。得大神力。住第八地。」

  佛言,尔时转轮圣王问鸡罗婆佛曰,我多久当得成佛?佛言,大王成佛,时大久远。假令大王还为凡人,以一毛渧大海水将竭,余如牛迹大许水,尔时有佛号曰灯光。如来、应供、等正觉,表佛三德─如来表法身德,应供表解脱德,等正觉表般若德,故经中往往于十号中,单论此三号。

  时有国王名地自在,佛为授记作佛。汝一切世间乐见,尔时为彼王第一王子,亦俱时授(应为受)记。彼灯光如来如是说,汝此长子,从昔来毛渧大海将尽,生为汝子。自昔至今,汝此长子,不为小王,或为帝释梵王转轮圣王,(经文「释梵转轮圣正。王法治化。」应为「释梵转轮圣王。正法治化。」)汝此长子勇猛精进如是。

  汝此长子,弃俗出家,舍家学道。当来有佛名释迦牟尼,汝此长子时名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正法欲灭,余八十年。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尔时出家作比丘。持佛名号,宣扬此《大法鼓经》。百年寿终,生安乐国,得大神力,住第八地。安乐国即极乐世界异名也。

  「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乐国。复化一身。问阿逸多佛。此修多罗。」

  既得大神力住第八地,于是化身三处,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乐国,复化一身,问阿逸多佛此大法鼓修多罗。阿逸多佛,即弥勒佛。

  「时地自在王。闻子授记。欢喜踊跃。今日如来。记说我子。得八住地。时彼童子。闻授记声。勤加精进。」

  时地自在王,闻佛与子授记,欢喜踊跃。时彼童子,闻授记声,更加精进。

  「迦叶白佛言。是故世尊。毛渧大海。犹尚可尽。」

  迦叶闻佛所说,于是证明自己所说无误。而作是言,所以世尊!毛渧大海犹尚可尽呀!

  「佛告迦叶。此义云何。迦叶白佛言。世尊。譬如商人。计数金钱。置一器中。其子啼时。授与一钱。彼器中钱。日日损减。如是菩萨摩诃萨。于大海水渧渧损减。悉能知之。亦知余在。况复世尊。于众生大聚尽而不知。但诸众生无有减尽。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唯佛世尊乃能知耳。」

  佛问迦叶。毛渧大海水可尽,此是甚么道理?迦叶举譬喻回答,此譬喻的含义是,大海是有法,毛渧虽小,然日日损减,故有尽时。另一方面暗示,毕竟空非是有法,无能损减无所损减,故无有尽也。

  譬如商人金钱,日日损减,乃有尽时。菩萨智慧,能知众生死此生彼,犹如于大海水渧渧损减皆知,亦知海水尚余多少。何况世尊,于诸众生大聚损减而不能知吗?意思是说,佛智慧无量,当然对于众生损减,亦悉能知之。不过众生缘起性空,空性常住,无有损减,无有灭尽也。如此境界,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唯佛乃能知耳。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如汝所说。众生大聚。无有尽时。」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众生大聚毕竟空,无有尽时。

  「迦叶白佛言。众生般涅槃者。为有尽耶。为无尽耶佛告迦叶。众生无有尽也。迦叶白佛言。云何众生不尽。佛告迦叶。若众生尽者。应有损减。此修多罗。则为无义。是故迦叶。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常住。以是义故。诸佛世尊。般涅槃者。然不磨灭。迦叶白佛言。云何诸佛般涅槃。不毕竟灭。佛告迦叶。如是如是。舍坏则为虚空。如是如是诸佛涅槃。即是解脱。」

  迦叶白佛言,涅槃名为灭,众生般涅槃者,是有尽?或无尽呢?佛言,诸法毕竟空,众生无有尽也。

  迦叶问言,云何众生不尽?佛言,众生毕竟空,故不可尽。若毕竟空有尽者,此《大法鼓经》,便无意义了。所以诸佛般涅槃,悉皆常住。以是毕竟空义故,诸佛涅槃,「然」不磨灭。(「然」字应为「终」字)

  迦叶问言,云何诸佛涅槃,不毕竟灭?佛言,以毕竟空故,如是如是,如《大法鼓经》所说也。例如房舍坏了,虚空常住。如是如是,诸佛涅槃,即还归毕竟空,毕竟空即是解脱。

  卷下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譬如有王能行布施。彼王国中多出伏藏。所以者何。以彼国王种种周给贫苦众生。是故伏藏自然发出。如是迦叶。大方便菩萨。广为众生说甚深法宝故。得此甚深离非法经。谓空无相无作相应经。复得如是如来常住。及有如来藏经。」

  布施得大富,布施为因,得富为果,以行因致果故,王行布施,国中多出宝物伏藏。大方便菩萨亦复如是,为众生广说甚深法故,乃得此甚深大法鼓离于非法之经。得此与空无相无作相应之经。复得此经系如来法身常住,及有如来藏经。如来法身被烦恼所覆,名如来藏。

  「迦叶。如单越。自然之食。众共取之。无有损减。所以者何。以彼尽寿。无我所想及悭贪想。如是迦叶。此阎浮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此深经。书持读诵究竟通利广为人说。终不疲厌不疑不谤。以佛神力。常得自然如意供养。乃至菩提无乏无尽。除定报业。」

  举北郁单越洲为例,郁单越洲人民福报殊胜,遍地食米,人民随意得食。所以者何?以彼洲人民,尽寿不贪着我所,及无悭贪故。

  如是迦叶!此南阎浮提洲,四众弟子得此深经,广为人说,不疑不谤。以佛神力,彼人常得自然如意供养,直至成佛,无有乏尽,除了定报业。

  「如持戒比丘。不缓持戒。终身天神随侍供养。若彼能于如是深经。乃至不起一念谤想。当得如来藏如来常住。常见诸佛亲近供养。如转轮圣王。凡所游行七宝常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