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发布时间:2020-03-21 11:17:30作者:经藏网人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这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问题,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理解与认识,是有意义的。
对于人生的观察或看法,各人有其不同的观点,约略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他们是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只是糊糊涂涂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妇之类;第二种是模棱两可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认识不清,自己没有主见,这样不差,那样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类;第三种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见,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学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种是洞达实相的人生,由于修养而彻悟人生的本体,了知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例如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觉,彻知宇宙原理是缘起无尽,人生真相是业力轮回的顺生与还灭而已。
现在再来说明佛教对于人生现象的分析与原理的观察,大约可以分成四项: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这句话是谁也知道。普通一般读书的学者,对人生短促的见解,也有见之于文字的。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说明人生不是长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个妙龄少女,晚上就变成白发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更跑得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 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他为争取时间用功,向道之心才会恳切而勇猛精进,迅速地获得道业上的成就。
佛教对人生基本的观察,如小乘佛教的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二法印是说明世间法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也是显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争取时间,勤求为道,断惑证真,就可达到“涅槃寂静”的出世的解脱境界。因此佛教体察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的短促,它的正义是要人提醒警觉,赶快修善,不把时间虚弃,空过一生,并非因说时间短促,而叫你于此世界不感兴趣,生起消极厌离的短见,走上逃避现实的行径。
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贪生怕死,爱乐厌苦的;但事实上,人类偏多痛苦,虽然亦有快乐,而那些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或乐极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么痛苦呢?照佛陀的体验,有三苦和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是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是行苦,行是生灭迁流之义,由世间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龄渐老,鸡皮鹤发,行步龙钟,对于人生已无乐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袭,辗转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临,世间万般,皆带不去,一身业障,随之受报;五是爱别离苦,自己所爱的人物和财物,生离死别,终归于空;六是怨憎会苦,可怨恨、可憎厌的人,不欲见到,偏偏会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横生;八是五蕴炽盛苦,是肉体与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炽然,热恼煎逼。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过去造成了业因,今世是谁都难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与折磨。
人生从所造的业因上说,还有五欲的痛苦。五欲分有内外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得,烦恼既多,苦闷尤甚;内五欲是饥思食渴思饮的食欲,贪图金钱的财欲,希求美艳的色欲,爱好赞誉的名欲,贪图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这些不同的爱好,如果达不到欲望,自然亦是痛苦。这种种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实,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多乐少。但若研究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佛说得很简单:是每个过去有了烦恼,造了恶业之因,现在才感受这身心上的苦报;若我们要未来不受苦报,必须现在修习善道,种了好因,将来就能离苦得乐,舍去劣报,转成胜身。因此佛教阐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进而改造为身心的美满,不但美化身心,还要净化国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厌离人世,逃避现实,消极自了。故以佛教多谈人生苦、空、无常、无我,而错认佛教是厌世的宗教,那是极不正确的错觉。
还债的人生,是说明现实的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报,是必要从因果的理则,才能说明;而且这因果不是只谈一世二世,须要广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透过生前和死后,因果的理则不断不绝地继续下去产生善因善果、或恶因恶果。明白地说:就是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在这些不断相续的业因业果上分析,还有引业与满业,共业与不共业的不同。引业是被过去已做的业因所牵引,你过去是做人道的业因,今生就牵到人道的果报中来,做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到天道或畜道的果报中来;但是虽然生到人道,同样的人而有智愚、强弱等差别,同样是天人,有胜劣、高下等不同,同样是畜类,有美丑、寿夭等区别,这便叫做满业,因填满这果报身体的内容,却随着各人前世做的各别不同的业因,而受着差别各异的享受。说个譬喻,引业好似画师绘出一副模型的轮廓,满业就如画师在模型的轮廓中填上种种不同色彩的花纹和润饰,技巧不同,胜劣判然。
至于共业不共业,是因前世各人所造的业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报亦是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个地方,所受环境的好坏亦多是一样的相似相同,这叫做“共业共报”;虽然依报的住处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报身体,贫富悬殊,苦乐迥别,这叫做“别业别报”,就是由各人过去所造的业因各别有自,故现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
然而,或有人会怀疑:因果之理如何信,为何世间有些做恶之人而不受罚,反而境遇甚好?而做善之人未见受赏,反而境遇坎坷、穷愁潦倒呢?这在佛教,已有“四时不同的业报”来解说:
1.现业现报:这是现在造下业因,现生即受果报,如人年青勤劳事业,年老成为富豪。或去年杀害于人,今年即被人所杀。此顺现报,容易信解。
2.现业生报:这是现在作业,来生受报,因缘未熟,不能即受。如现在做善受苦,因其过去所作业因之恶缘已熟,故先受苦报;而今生所修之善因,善缘未熟,故须待来生受报。如颜回仁德而不寿,盗跖凶残而长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现在作恶而受好报,其理亦是如此,因他过去世曾修善行,今生始受好果,现在所作恶因,要在来生才受恶报。如瞽叟生舜,尧生丹朱,其中便含有复杂的因缘果报的成分。
3.现业后报:这是现在作善作恶,因缘未熟,不但现在来生未见受报,可能过了很多生很多世之后才受报。因业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不定业报:这是三世受报,不定时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业的人,应要受极之重恶报,但因他中间遇了极善之缘,悔过忏罪,多作好事,业报虽难抵销,而已时时减轻,再后会弄到“重业轻受”,或以法力加持转变定业,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实亦因果理中特殊变化的情形。在阿含盐喻经中说:如人做了重业、如果他能忏悔修善,又有长的时间许可他改往修来,重业便能渐渐消去。如一大包盐放在小水中,其味盐苦,若许以时间每天渗水一勺,渗得久了,已成大水,盐味完全化淡,是不无可能的。
从三世受报的人生看来,我们来作人,便是来还债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夫妇、戚眷的关系,亦是一种债务的关系。所谓“无缘不成夫妇,无冤不成子女”。这缘是业缘,所以夫妇亦叫“欢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则有些来还他欠你的债,所以他生下来就会使你事业顺遂成为富豪;有些是来讨回你欠他的债,所以他一出世,你就晦气,好似“扫把星”降临,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积的产业,扫得精光。自己眷属是直接的债物关系,其余的朋友或他人,种种盈亏消长,是间接的关系,也无非是在互相讨债还债吧了。
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报还债的,这是“桎梏的人生”,“或系缚的人生”,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而我们学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脱的人生。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们肉体和精神上受了种种折磨,生出种种的苦恼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学佛是要求人生离苦得乐,达到解脱的目的,但是人生缺陷多苦,究竟以什么东西为最苦呢?世人观点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如《法句经》中说:有四个新学比丘,一次共坐树下,讨论到人生以什么为最苦?一个鹰转世的,说饥渴最苦;一个鸽转世的,说淫欲最苦;一个蛇转世的,说嗔恚最苦:一个兔转世的,说惊怖最苦。共相诤动,议论不休。佛知其事,告诉他们说你们各据结习诤论,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义;须知人生最苦,莫过有身,所有饥渴、淫欲、嗔恚、恐怖,皆由身来。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须求寂灭之法,离去生死的缠缚,体证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解脱,但这解脱的境界,究竟怎样才能达到呢?简单地说有三个条件:
A、通达无我——人生不得解脱,为了有身有我,执我造业,自己缚束自己,故要解除束缚,先要了解无我,要了解无我,又要先知无身。我们的生命身体的组成,照佛经说,是由于‘名色\’的和合,或‘五蕴\’的构造而来的。人生的虚妄生命,来自‘十二因缘\’,由无明而造行业,由行业而感妄识入胎,最初的结合,是精血和妄识混合的个体,叫做名色。名属于精神作用(妄识),色属于物质作用(精血)。这二种作用具体化,明朗化,就表演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由这精神与物质的五种要素结合,就成了我们的生命寄托的身体,迷之者执以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体乃由五蕴众缘所成,原无实质,其性本空,那末我在哪里呢?为何要愚昧执我而为我,为我造业而受苦呢?经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执,人生 就会开始走上解脱的大道。
B、舍离爱取——人能理解无我,就会舍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因缘中的两支,属于现在执着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境界,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体爱\’,就是执着有我;后者叫 做‘境界爱\’,就是执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有这我的自体爱和我所的境界爱,是因不了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颠倒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通达无我无法,内心不再爱着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境界,于是人生就离开爱取,不作业障,得大解脱。
C、竖立正见——人生舍难爱取,由于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解脱门,如果不能知空,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脱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解脱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由于正见的认识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着,造业受苦。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要的。如果见地不正,思想偏差,则由思想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我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见来做工夫不可。”这涅槃,便是人生解脱最高的境界。 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解脱,便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理想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应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究竟的归宿;否则混混噩噩,醉生梦死,散漫无章地虚度韶华,空过一生,老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么人生的意义都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