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无门直指 第三十八节 疑情

发布时间:2020-07-07 13:02:02作者:经藏网

第三十八节 疑 情

永觉载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竞出。故一分切,一分疑。十分切,十分疑。未有切而不疑,亦未有疑而不悟者也。第疑情之发,出於切心,非可拟议造作而强之发也。寿昌先师尝云:某当初全不晓得参禅。一日,因阅《传灯》,尚未终卷,便尔陡生疑闷,寝食俱忘。历八个月,忽然打破漆桶。今日诸人,各各拟议,如何下功,如何策进,虽拟议得十分仔细,不知其已添几重障碍了也。又云:丝毫情见,不免轮回。只如今话头尚存,疑情未释,谁许渠出得生死去。但这个系念,这个疑情,又是借世间法,作出世因。《圆觉》所谓:以幻修幻也。到得心路绝处,廓彻无依,则人法双亡,心境俱捐。谓:还有系念得麽?还有疑情得麽?此系念为无念之门,此疑情为忘情之法,乃众生脱凡入圣之大道,而诸圣摄化度生之彻权也。

智彻大师曾於圣像前燃香设誓,自此昼夜徐行,周而复始。除二时粥饭方坐,其余茶汤之类,亦不驻足。言语省减,单只举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这『一』字上切切用疑,有时得力,如青天白日,无一点云翳相似。但觉『一』字疑情,於心中活泼泼地,如珠走盘,纵横无碍。到此,不知有身在地上行,亦不知有世间之事。动静寒温,转折俯仰,大小便利,都无计较分别之心。只随此疑,信步而行。吃粥吃饭,信手拈匙放箸,又不知饭食中辛酸、咸淡之味。到此,方知是净念相继,制之一处的工夫也。此举不得力者,或是话头上无疑,或是话头举不起,或沉或浮,或随声色,或逐声色,或逐攀缘,或喜眠睡,皆是懒惰懈怠,恣纵身心。於生死事上用心不切,随处乐着,故不得力。此种病,余工夫未纯熟时,数数而起。只向话头上决起疑情,亦不用分别,排遣是非。疑情一起,此念顿消。只要学人做工夫处,乾乾净净,洒洒落落,无一点异念上心。将从前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记得佛说者祖说者,於此一笔勾下。直得水泄不通,圣凡情尽。到此,参个话头,或参『无』字,或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肩领荷,奋力趋前,更莫回顾。直至归家稳坐,方是安乐的时节也。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用疑时只疑这一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余何故如此分析,切恐学人初入道时请益,师不曾开说得疑情上明白,学人不会,次第请问。故余只要学人向这『一』字上起疑。疑者疑此一归何处?『归何处』三字,是考究这『一』向何处安身立命,此三字无疑,疑在『一』上。恐『一』上疑情不起,再举毕竟『一归何处?』不可太急,不可太缓。

宗宝独曰:『六道茫茫,无所底止。死生醉梦,穷劫莫醒。其过咎,何自而起?者裏若知痛痒,方有下手工夫处,方有说话分。既这裏不明,心裏不肯放下,便是做工夫有疑,只管疑将去,食息起居不要放舍。愈绝消息,愈加逼拶,拶得心路俱断,只有此一疑,顿在面前,奈何不得。到恁麽时,切勿生异念。若起速效待悟等心,反为障碍,古人诃为偷心。参禅要死偷心,偷心死後,方能瞥地,方才庆快平生。』

《禅门锻炼说》载:欲下参究之初,先令树铁石心,发金刚誓,以为前导。宁骨断筋枯,非洞明大事不止也。宁丧身舍命,非彻透牢关不休也。具此透脱生死,坚固誓愿,则发疑情也必真。办此担荷佛祖刚强志气,则下参究也必力。疑情真,参究力,焉有不究竟彻悟者乎。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故疑有十分,斯悟有十分。而世有教人死守话头,不起疑情者,此参禅大病也。『盖参禅虽不可胡乱卜度,而亦不可死守话头。』但守话头,则所系者枯桩,所沉者死水,所磨者刀背而已矣。若非发起真疑,机轮内转,即坐至驴年,亦不得悟也。学人喜行此路,则沉空滞寂,久之,以窠臼为乐,竟不信有悟门矣。师家喜以此教人,则以枯木堂禅为极则,闻他家机下省发人,必然生谤,而孰知事大不然也。盖生死心切,则生疑,疑生悟。『故长老当禅众静坐,须示令放下万缘,寸丝不挂,将话头上截关窍,锐意研穷。研穷无路,然後并心下句,尽力挨拶。挨拶力竭,从头又起。久久情识尽,知见忘,悟道易矣。』

虚云大师曰: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甚麽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疑念,但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照顾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的,必定静中比动中较为得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用你的功好了。念佛是谁?重在『谁』字。如穿衣吃饭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起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人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坠,不可不知。『初心所发,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工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麽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疑情。实际说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是个大关隘,很容易跑上歧路。(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手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但不要像初时的粗提,要极微细微细,单单的一念幽幽隐隐,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渐渐用功到这地步时,就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道:『放下来。』僧道:『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道:『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若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

圆明居士曰:『大事已明,虽忌疑而他求,恐脚跟不稳,然多强作主宰,有误向上。如未踏重关,最忌不疑,得少为足,不肯努力,行这一步。故破参後,要疑而进,重关後,要不疑而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