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发布时间:2020-04-03 11:23:27作者:经藏网

“复次此中有九种白品所摄加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九种黑品所摄加行。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一相应加行。二串习加行。三无倒加行。四不缓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行。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转更胜进。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速疾能往能得无有稽迟。黑品所摄九种加行。不能令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转更胜进。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极大稽迟不能速疾往趣获得。云何名为相应加行。谓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嗔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应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尘行者。应随所乐攀缘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如是名为相应加行。云何名为串习加行。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已曾数习乃至少分。非于一切皆初修业。所以者何。初修业者。虽于相应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诸盖数数现行身心粗重。由是因缘不能令心速疾得定。如是名为串习加行。云何名为不缓加行。谓无间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观行。若从定出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顺修和敬业。或为所余如是等类诸所作事。而心于彼所作事业。不全随顺不全趣向不全临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还复精勤宴坐寂静修诸观行。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刹帝利。婆罗门等。种种异众共相会遇。虽久杂处现相语仪。而不相续安立言论。唯乐远离勤修观行。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我于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何以故。我有多种横死因缘。所谓身中或风或热或痰发动。或所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或为于外蛇蝎蚰蜒百足等类诸恶毒虫之所蛆蠚。或复为人非人类等之所惊恐。因斯夭没。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思惟修无常想住不放逸。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恒自思惟。我之寿命傥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半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齐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如是名为不缓加行。云何名为无倒加行。谓如善达修瑜伽行诸瑜伽师之所开悟。即如是学于法于义不颠倒取。无有我慢。亦不安住自所见取。无邪僻执。于尊教诲终不轻毁。如是名为无倒加行。”(三十一卷)

现在,这一段起,有许多可以跳过去、念过去,但是都是正式修持最重要的地方。现在,我们不要忘记了,讲修止观,修定、修慧,佛法的高明处就是慧,最后是般若,这是同一切宗教、一切外道的不共法,是般若,般若是修慧来的。打坐,不过是修止、修定的一个初步的练习,这不算是佛法的不共法,那是个共法。现在讲修慧的重要,修慧的初步,就是修毗婆舍那,观,观行,观的修行。现在都是讲修观的部分,这个基本不要忘记了,不然不晓得自己在搞些什么,尤其你们前后没有复习的,都是莫名其妙。

打坐修定,打坐是很粗浅的,是共法。修定固然是难,但是不算太难;修慧,你看着很简单,很难。

“复次此中有九种白品所摄加行”, “白品”就是善法的“加行”,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九种黑品所摄加行。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一相应加行,二串习加行,三无倒加行,四不缓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行。” “不舍轭”,“轭”就是牛拖车时,挂着脖子上的一个圈,随时要“不舍轭”,也就是老子说的,“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一放逸就不行。

“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观行不成就,大家不能得定,是理不透,理没有参透。所以,毗婆舍那是有如此重要。而要想修观行,修这“九种白品”,善品所包含的“加行”,可以使心很快得定。我们真正不能定的原因,不是身体不能定哦,是心不能定。

“令三摩地转更胜升进。” 心真得定了以后,使你的三昧——定不一定是三昧,使你的各种三昧越来越向上进、升华。

“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速疾能往能得,无有稽迟。” 所以,修了善品的九种加行,由于这个理由,你所应该想住在哪一种地,哪一种地位,或者小乘的九次第定,大乘的十菩萨地,你应该到的都会到,“及随所应得”,随便你,随意所得,很快的能够得到,“无有稽迟”,不会慢,很快。

“黑品所摄九种加行,不能令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转更胜升进。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极大稽迟,不能速疾往趣获得。” 同样你在修行,修的是黑品的业,所以永远不能得定,也永远不能得到所应得的境界。所谓黑品、恶业,都是在轮回、散乱、烦恼中过的,这个理由先讲明,正反的

后世的佛学,佛过世以后,这些大菩萨们著的论非常合逻辑,看它很啰嗦,(若)在我们中文讲,讲了一面,下面就懂了;可他们不是,非要详细地告诉你,正面是怎么样,反面的,虽然是同样的那几句话,同样地再讲一道。现在一点一点地分析。

“云何名为相应加行?谓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嗔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应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尘行者,应随所乐攀缘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如是名为相应加行。” 这还都属于修行的加行法,加行法就那么多!就是说,欲念重的人、贪恋重的人,贪恋这个世间、贪恋欲念,要修不净观,所以,第一个就是不净观。所以,不净观、白骨观为什么那么重要?就是打破自己无始以来第一贪欲念的那个习气,必须要修。当然,许多人修了不净观,自己没有见过那个场面,也很可爱,对不对?你们到国防医学院看人家解剖,前天去了,回来饭吃得下吗?(同学:吃得下。)照吃不误,不净观对你们也没有用,呵,白骨,纵然白骨也风流啊,那怎么办啊,哈。所谓不净观,不一定是要看死人啊,懂了吧?广义的,一切都是厌恶,就是厌恶贪念重的人多多体会世间的不净,就会起厌恶之心。

所以,在别的经典上,学佛的第一步,看你有没有发起厌离心,厌恶这个世间的一切,就是认为都是不净。譬如说,人事是非多、烦恼多,都是不净,广义的不净如此。狭义的,先叫你看这个死人,看这个烂了的、肿了的,这个不净观是先了身,了自己这个色身之贪念,晓得总归要坏,总归是那个样子。广义的不净观,那还要多……。这是必须要修的——所谓这个,还只是加行,还不算是正修正思维,但是,非修这个加行不可。

嗔心大的,对一切众生要修“慈愍”观。你们对慈愍观,做得起来吗?嘴里都会做,慈悲得很啊,心肠坏得很,呵,永远都动不了。所以“安住其心”,这四个字,做到一点点都很难,既不能“安”,又不能“住”。偶然一念*起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一定,不一定。有人持刀杀人,“嘿,这很好玩。”还有人看到杀人的时候,拿着包子、馒头,在那里等着,沾那个热的血,赶快吃下去,吃补,呵,哪里有慈悯观,很难。你不要觉得我是不会有嗔心,每一个人都有嗔心,很大的!

“痴行者,应于缘起”,看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大家都会讲,但没有看空没有用心体会过。所以,由此看来,佛经说的,我们一看就懂,这些都不需要修。你回转来仔细一想,为什么诸佛菩萨都是那么讲?难道是……好像选举时,“投我一票”一样的,“第三号、第五号,拜托拜托,我一定替你服务,投我一票!”他们不是搞这个宣传的,诸佛菩萨不是搞这个宣传。为什么那么再三地强调?我们现在回转来反省,每一样,不是修不起来,都可能去修,但就是不会做到,更不会做到“安住其心”。这就是问题来了,明知道是空,“看得破,忍不过”;明知道应该慈悲,“想的到,做不来”。所以,“安住其心”都不能做到,因此定慧都不相应。

譬如“骄慢”的人,人天生都有些骄慢,习气带来的。“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六道轮回、三界天人都有差别。所以,我们看不起人家,上界的人看我们更看不起。所以,我们吃的饮食……看狗吃的大便很臭,狗觉得很香啊,它吃得津津有味,我们的界地位比它高,所以看它很脏。天人看我们吃饭,也等于我们看狗吃饭一样,他也觉得很脏。把这个“界差别”弄清楚了以后,所以没有什么骄慢心。

思想太多,应修“阿那波那”,听呼吸、观呼吸,数息法门等。但是,有人数了几十年,越数思想越乱。所以,“安住其心”四个字是这样。

“等分行者”,有人贪嗔痴慢都是一样的重,或者是一样的轻,总而言之,应该修一个“攀援一境”,心一境性,专一一点“安住其心”。

这些都是“勤修加行”。 所以,我们大家现在加行都没有做到,何况得止。

“如是”,这些都是讲“相应加行”,为什么叫相应加行?同你要学佛、修定、修慧的观念相应了,关联非常大,它是互相感应的,有这样大。所以,这些都是“白品所摄”加行,走善业道的。

“云何名为串习加行?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已曾数习,乃至少分,非于一切,皆初修业。所以者何?初修业者,虽于相应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诸盖数数现行,身心粗重,由是因缘,不能令心速疾得定,如是名为串习加行。” 就是说,我们的修行要累积,功德就修功德,一点一点,一毛钱一毛钱地赚来。一分一分,一毛一毛加上去,变一块;一块一块加上去,变十块,慢慢,一串一串练习来,所以叫“串习”。

就是说,怎么叫“串习加行”?我们对于修止、修观,已经“数习”,或者已经开始在修了,“乃至少分”,或者有一点影子了,“非于一切,皆初修业”,但是,这只能说,你在定慧上练习,先把它串习好、练习好,并不是其它的一切功德业力,你已经开始修持了,还没有,所谓菩萨万行,你碰都没有碰呢。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初修业者”,怎么叫“初修业者”? 初修善业,大家开始修行是初修善业。“虽于相应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虽然你念佛也在拼命念,念咒子也在念,打坐也在坐——不是,打坐也在打,打也可以,反正不是打,就是坐。那么,“而有诸盖数数现行”,睡眠,爱贪睡,贪、嗔、痴、慢等等,这个五盖把你盖住了财色名食睡,贪瞋痴慢疑大小五盖,“诸盖数数现行”,随时起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两场坐得比较好一点,然后觉得自己脉也通了,觉得对自己很过得去了,“哎,轻松一下。”一轻松,七八天、半个月过去了,就是“诸盖数数现行”。“身心粗重”,所以身很重。

你看,年纪大了身更重了,这里血压高了,手、膀子都抬不起来了,走路啊,那个脚后跟拖在地上,慢慢拖起走,身粗重。人活着,年轻人的身体很轻啊,所以跳得高。人抱人,抱活人很容易抱起来,抱个死人就抱不动,这一口气不来就加重了。

所以,人的身体越来越粗、越重,先是那个肚子发达,肚子里头装着鱼翅、燕窝、牛肉、萝卜,加上大便,所以越来越重,肥肉啊,那个……越来越身粗重。相反的,有工夫,修持到的,身心都很轻灵,身轻如叶,身体像树叶子在空中飘着,再轻一点都会飞腾。心很灵敏,不会粗重、笨笨的。告诉他,“哎,这个事情,你向后转。”“哦,向后啊……”慢慢才转过身来。跟很多人讲:“你懂了没有?”“诶,又听错了。”心不清明,心不灵,就是“身心粗重”。像有的人向左转、向右转搞不清楚一样,心不灵。所以说,“诸盖数数现行,身心粗重。”

“由是因缘”,因为你五盖都有,身心有粗重,“不能令心速疾得定”,所以不能入定。“如是名为串习加行”,所以要多练习,多练习定慧,就是功德慢慢累积起来。定慧是要功德才能慢慢累积起来的;修行的工夫累积起来,就是功德

“云何名为不缓加行?谓无间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观行。若从定出,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顺修和敬业,或为所余如是等类诸所作事,而心于彼所作事业,不全随顺,不全趣向,不全临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还复精勤宴坐寂静,修诸观行。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刹帝利、婆罗门等,种种异众,共相会遇,虽久杂处,现相语仪,而不相续,安立言论,唯乐远离,勤修观行。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我于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 所以说,你不能原谅自己,修行拖延时间,不管中间什么原因。这一段讲的,都是同我们的生活一样的。怎么叫“无间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观行”?你要想尽办法,“无间”,不能间断性的,随时随地要用功,珍重自己,努力去修,“勤修观行”。

譬如说,他举例子,有些人打坐很好——当然,打坐不算是修行了,是加行里的,就是修行得很好,但为了生活,出家人要去化缘,“乞食”;或者说老师那边有事,替老师、替师长去帮忙,“恭敬承事师长”;或者说,哎呀,我的亲戚、父母有病,我必须要照顾;或者说:哎呀,我那个团体,大家都有事,都在做法事,吹吹打打,我也总要去帮忙,敲一下木鱼吧;或者亲戚搬家,我总要去吧,种种等等理由,“或为所余如是等类诸所作事”,多得很了,他是随便举几个例子,对出家人而说。虽然这些环境扰乱你,事情你身体在帮忙做,心在修行,心还要在做工夫、在定,“而心于彼所作事业,不全随顺,不全趣向,不全临入”,这样,要求自己赶快能够回到定慧的境界。所以,随时抓着空闲的时间,“还复精勤宴坐寂静”,打坐去,求清净,“修诸观行”,应该做的工夫不能间断。

所以,“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就是近事男等,就是修行的居士们,一般学佛的人;“刹帝利”,乃至当帝王、军人;“婆罗门”,乃至于当宗教教主的这些人等等,“种种异众,共相会遇”,就是做各种应酬、谈话,人世间总离不开各种人事,人事有许多关系往来,“种种”,大家见面的时候,也谈话、也什么,面子上虽然如此,此心没有离开修持。“唯乐远离,勤修观行”,在一切环境,此心不变,努力求证。“又能如是勇猛精进”,人要立定的志愿:我这一生,或者我这几年,非进入这个情况不可!所以,“所应证得,不应慢缓”,不应该原谅自己、宽容自己等一下,或者是说,“我现在还在这里读书,是这个学期了,下个学期我会好一点。”这种观念就是该打屁股了。

“何以故”,什么理由? “我有多种横死因缘”,一个人生命无常,你随时会死掉的。 “所谓身中或风或热,或痰发动,或所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 你们看看,你们自己检查,所以,三天、两天到我那里拿药,中药、西药的销路最大,就是你们自己不摄生。

他说,人随时会死,“身中或风或热”,就是气不对了,立刻会死亡。中风就是气不对了,血脉闭了。或者是高烧,四大不调,水力不够,风力不合,火力变大就发炎,发炎就是发高烧。或者“痰发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痰,老年人的痰更多。你看一个人临死的呼吸,医院里,看不对了,喉咙切开,一条管子进去,那个痰堵住肺部了,痰凝结了。大部分,据我的经验,我说:“喉咙开了?”“开了,管子插在这里。”多半十个里头九个没有希望了。最后,痰一堵住了,水堵住呼吸(师示动作)“呃呃”,就安息去了。

所以你看,佛是大医王,他懂得很啊,“或风或热,或痰发动”。

“或所饮食不正消化”,很多病都是饮食消化不对来的,结果,看到好菜就猛吃、拼命吃,然后啊,怕人多了不够,那个筷子下去,这一大夹塞进去,塞进去,是病塞进去啊!“或所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其实,每个人每天吃三餐,肠胃里面许多并没有消化完,消化不完。

所以你看,越吃得多的人,容易得糖尿病。所以,你们出家人过午不食,中午吃一大碗,因为储备嘛,晚上不吃嘛,所以吃!其实,吃下去太多,肚子吃得像饿狼一样,饿狼你们没有看过啊,肚子胀出来。那么,他虽然夜里十二个钟头不吃,消化没有完。消化没完,那个渣滓从胃到肠子里,最怕是肠子粘上消化不完的,肠子也在消化。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大肠内没有剩下来的大便在里头,那个大肠被X光一照,透明的,中间没有东西,那是健康得很!普通人都是大便一大截挂在里头,当然里头发金黄色、红色……绿色是菜叶子,黄色是豆子啊、饭啊,这些东西变的。肠子中毒,消化不良,最坏!

“宿食病”就是饮食没有完全消化。所以,修瑜珈的人,许多一个礼拜有一两天不吃饭的,完全不吃饭,喝水,把这个肠子洗干净。

修瑜珈有个练习怎么洗胃,一条纱布,很长的,干净的,消毒的,吃下去,完全咽下去,然后拉出来,那个味道之难闻……把肠子洗得干净,洗一道,瑜珈术。

如果照我们的祖师爷,那个第一位到中国来显神通的佛图澄,当然,不是我们这个“糊涂沉”,我们个个都是又“糊涂”又“沉”。他老人家经常……他身上带电灯的,晚上要看经,他这里有块棉花,把棉花一拉开,看书;看完了他又塞起来。然后高兴,跑到水边,把胃拿出来,翻过来,把自己胃拿出来,翻过来洗一洗,干净了,再放回去,这就是佛图澄。所以,他对佛法在中国的开创影响最大。

这个消化不净很可怕,患“宿食病”。这是内在的。

“或为于外蛇蝎、蚰蜒”,就是现在讲的细菌、小虫子进去了, “百足等类” 蜈蚣这些等, “诸恶毒虫之所蛆蠚。” 被外面的虫咬了,传染病来了。

“或复为人”,人为地被车子撞了,被人家杀了,扁锥拿来捅进去了, “非人”,随时有鬼什么的。有时看到有些人身上有紫斑症,普通人讲被鬼掐了,夜里起来,身上一块青的,就是紫斑症。 “人与非人类等之所惊恐,因斯夭没。” 你要晓得,我们的生命真是脆弱,内内外外,随时许多的差错会使我们翘辫子。你不要,“我身体好,没有关系!”有关系,你不过是肉一坨,这一坨肉啊,随便出来一样东西,你就过去,地水火风少一样都不行。

“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思惟,修无常想,住不放逸。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恒自思惟,我之寿命,傥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半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齐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如是名为不缓加行。” 就是说,随时想到,我的寿命没有几天,最后一路一路减下来,七六五四三二一,或者你一口气不来,就没有了。所以啊,不要认为还有时间等待你来修,不要以为年轻,今年不行,明年;这个地方不行,还有那边,那边?没有那边。这叫“不缓加行”。

这些都属于善业方面,修行出离的善业方面,白品加行的九种里的。

“云何名为无倒加行?谓如善达修瑜伽行,诸瑜伽师之所开悟,即如是学,于法于义,不颠倒取,无有我慢,亦不安住自所见取,无邪僻执,于尊教诲,终不轻毁,如是名为无倒加行。” 不颠倒的加行。就是说,我们学法的人,“善达修瑜伽行”,修相应,修道相应。“诸瑜伽师之所开悟”,一切真修行人,开始你的法门就是依照教师的指导……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云何为止。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云何止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由此所缘。令心寂静。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云何止时。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又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云何为观。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云何观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毗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缘令慧观察。因缘相者。谓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云何观时。谓心沉没时。或恐沉没时。是修观时。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三十一卷)

……尽管你们“老师好!老师早!”你以为我听你们那一套啊?你们心中都我慢!老师好!老师早!?因为你还在这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你们真信我啊,才有鬼呢,那我才自己见鬼!你们的我慢大得很,“老师的话跟我的意见差不多!”最高的是如此,再不然,“这个老师讲的和我是相反,跟我的意见不同。”(众笑)如此而已。

你们诸位,我清楚得很,不要唬我了,我骗你是真的,你骗我是假的,有时候故意装起来给你们受骗,“哎呀,老师好!老师早!”“老师啊,我不能离开你啊!”对呀,我知道啊!呵呵,(众笑)你真好啊——靠不住的,一肚子的我慢。

“亦不安住自所见取”,你们自己的主观成见不会放掉的,所以都在颠倒想。也“无邪僻执”,没有怪毛病、怪思想执着自己的意见,所以,要无颠倒。“于尊教诲终不轻毁”,对于真正的亲教师,你如果认定了他有资格可以领导你,就“不轻毁”,不轻蔑,不毁,并不是说你背后骂他叫毁谤,你心里没有那个“轻毁”,如果身心行为没有照他的教法去做,就是毁。“如是名为无倒加行”,这样才叫不颠倒的加行。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 我的外婆,这一段要小心了,难了。

怎么样叫做“应时加行”?修行人随时随地,你要了解自己现在处的境界,有些什么事。你说“我不知道啊。”你不知道?诸佛菩萨教理上都告诉你了。

“谓于”,这是讲什么?“时时间修习止相”,随时随地“时时间”修止、修观,这两样容易懂。

怎么样叫“于时时间修习举相”,就不懂了,对不对?是啊,真的啊?不骗我啊?这个“举相”,你们爱睡觉、爱昏沉,沉默下去,随时把自己沉默的心提举上来;掉举是不对的,可是,太沉默必须要掉举起来,举起来,不是掉,懂了吧?所以,哪个时间要修习举相……

但是,你精神太旺了,三天三夜睡不着,我的外婆呀!那怎么办呢?要修习“舍相”,不是去修昏沉、不是去睡觉,要把高亢的精神能够松下去。难啊,调和到中庸之难。精神健旺,散乱心重;精神不够,喜欢向枕头、向棉被,这也不好,怎么样两边能够中……

“又能如实了知”,你要彻彻底底认识,“其止、止相、止时”,怎么叫得止?止的相?现在我是在得止还是在昏沉,你要搞清楚。“止时”,这个正在定的时间;而且,我这个境界应该要住多久才对,要搞清楚。

譬如说,一般人讲修气脉,任督二脉,哦……有许多人说“老师啊,我身上的奇经八脉、任督二脉都打通了。”我说:“这样啊,恭喜你了。”我们的高级部都可以取消了,你都通了嘛。通了,转到什么时间?老是在那里玩气脉?到哪个时候,该玩不该玩,不该玩的时候要叫它怎么停呢,你知不知道啊?不知道——盲修瞎练!最后得个果位,堕落外道,充其量是个外道,天人里头的什么天人?阿修罗,堕进去了。所以,你要知道止、止相、止时。

“了知其观”,你做观行,修观、修慧,“观相、观时”你要搞清楚,所以要修一切法门。譬如说,有时候身上感冒了,风大了,那么我修止观,有哪个法门又可以修行,又可以祛病,你就要懂;你不懂,要问老师,我有多少时间给你们问啊?这里几十个,那里几百个,把我五马分尸,剁了也不够啊!为什么自己不求解?所以,“观相、观时”。

“了知其举、举相、举时”,该怎么样提高精神,方法是什么,自己找。

“了知其舍、舍相、舍时”,这就麻烦了,对不对?这怎么办?你们诸位说怎么办,凉拌?怎么办,还是辣椒拌?你总要想想看。好,下面告诉你。

“云何为止?” 怎么叫做止。 “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 这个止,简单初步地告诉你,就是九种“心住”。心“住”,这个字佛经用得好啊,心住,不是停掉,停不叫定,那叫死亡;心住,住在那,等于我们爬到八楼,我现在住在那里,不下楼,我住在这里,对不对?停掉了就停摆了,对不对?那么“九相”,有九种“心住”。这种心住了以后,“能令其心无相”,心在无相,也不是空、也不是有,也不是光明、也不是黑,“无分别”。

“寂静极寂静”,等于寂静到极点。“等住寂止”,由心住到止,流水一样,止在那里。“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清风不来,微波不兴。一潭清水,不是一潭死水,“寂止”。“纯一无杂”,专一这个境界,没有杂乱,“故名为止”,这叫做止相。不是不知啊,你以为打起坐来,弓腰驼背坐在那里,圆咕隆冬的,像画上画的那个老和尚(师学动作,众笑),那完全在昏沉中,我告诉你。真得止的时候,一定是安详端正,止了,“寂静极寂静”,真得定一定是庄严慈祥。这样若是有道(师学动作,众笑),我不要这个道,我还是把自己坐端正一点舒服。背如弯弓,头如骷髅,那样子叫有道?奇怪了!你们注意啊。

所以,你们出去访道、访名师……我们从小就会带来一幅眼镜,就看得出来,盛名之下有没有道……我们一看、一拜,好,磕一个头,走了。宁可找那些烂兮兮的,踢里塔拉的,一看,一望而知,嗯!有道!赶快追,自己要带一幅择法眼。

所以现在告诉你,“纯一无杂故名为止。”

“云何止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由此所缘,令心寂静。” 就是上次给你们讲过的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你看,你或者观一个佛像、观一个明点,它永远清明,意识上在的,定是心定啊,不是……有些人这个样子(师做动作,有人笑),你一看,他不是心定,你看,是不是定的样子?怎么不是啊?呆住了。怎么叫呆住?你一看,他在身体的感受上搞,那个感受,搞得眼睛血管**,眼睛都眨不动,乃至眼充血,然后看起来,脸上的肌肉好像(师示动作,众笑),这怎么是定?所以,内外是一致的,他轻灵,意识上一定,外观很轻松,你看,佛菩萨的慈悲喜舍相就出来了。

所以,这个里头分别得很清楚。有聪明的懂了,一看就知道了,不是脸上的……你们脸上的气相都堵塞住了,不通气、不通窍了,一看就知道了,定?定个屁?!这才是定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你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所缘相”,“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由此所缘,令心寂静”,或者修定在一点明点,定在一个空境界里,此心寂静,就是“所缘相”。

怎么叫因缘相呢? “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 因定、因止,然后起观。就是说,“谓依奢摩他”得止了,这个有分别影像所缘的境界清明了,“所熏习心”——其实,那个境界不是你所缘的那个境界。因这一点明点习惯了、止住了,是练心的第一步,练此心可以专一,心一境性;那么,定久了以后,再一起观,用正思维一观,境界很明。如果不加定,你光用思想,变成推理、变成妄想了,那就不是观,就差在这里!这个意思懂不懂?不懂也算了,过去了。

“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这是止相,懂了吧?

怎么叫止时呢? “云何止时?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又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 什么叫“止时”?我们心太散乱,心跳,或者恐怕自己的心会乱……譬如说,普通讲这个人很爱紧张,什么叫紧张?一个人心散乱就爱紧张,心量不宽的人爱紧张,心量狭小的或者爱紧张,常散乱的爱紧张;或者恐怕自己的心会起掉举,这个时候需要多修止。

还有,“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多修观,譬如学问好,多看教理,道理上学哲学、学逻辑,佛学的理了解了——为什么一般研究佛学的人不能成道,他没有止,不能得定。因为理懂得了,虽然念经,是思想练多了,“为诸寻思之所扰恼”,你被思想扰乱了;思想多了、学问多了,扰乱了,不能得定。或者一个人事情多,菩萨可以入世,但是,有些菩萨定力不够,菩萨也变“萨菩”了,没有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一样会落下来。因为他发心入世了以后,利世利人,一切的事业扰乱了他。你们说,“哎,我们也是菩萨啊,做生意、做事业……”什么事业?救人?救自己都来不及,做什么事业?那么,这个时候注意自己,修止,多修止,唯有修止,不修观。

“云何为观?” 怎么叫做观行? “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 讲过的,这个大家还记得吧?观行,“四行三门六事差别”,哪一页啊?赶快翻翻看,翻得快的就算有本事了,连页数那点影像都找不到啊,太不止了,(同学……)那还有点止相,总算有个印象,有分别影像。所以,你们自己研究经典,就要这么翻过来对,本来自己不晓得哪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不讲了,前面已经说了,弥勒菩萨讲过了。

现在,怎么叫观相呢? “云何观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毗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缘,令慧观察。” 他说,上面讲到修止、修观时候的那一品,就是那一章里,佛告诉我们“同分影像”,已经讲过了,就是说,修这个“同分影像”,有分别、无分别之间,你能“知”,“由此所缘令慧观察”,智慧增加。

怎么叫修观的 “因缘相者,谓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就是说,你修观的练习,工夫到了,练习久了,将来随便任何时间要修观,虽然起心动念,此心是定的,永远是清定的。这个样子“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在观中就会修定;同样的,在定中可以修观。这个叫做“观相”。

所以,有学问的凡夫研究佛学的思想,算不算观呢?也算观,可是,凡夫就变成妄想了,因为他没有定相。所以《楞严经》叫普通学佛的人是“干慧”,等于我们人叫干爹、干妈、干哥哥一样的,干的,它没有定水滋润,没定力,没有用。

所以,真的有学问、有智慧,无所不通,为什么?因为他永远在定中,所以慧越来越大,因为慧大了,他的定境越来越大,定慧两个要如此。

“云何观时?谓心沉没时,或恐沉没时,是修观时。” 就是爱昏沉的人,爱睡觉的人。有些人认为“一被子蒙头万事休”,这就是道,你道去吧,慢慢就变猪去了。心昏沉时,或者恐怕自己要昏沉了,就要“修观”。

“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 依于你平常所修的定力……所以,你在定的境界里,无有纤毫、无有一点什么事情不知;这个定,假设是万事不知,不算正定,是这个样子。

先休息吧,要“知时”哦,现在是“休息时”。

首页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