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
发布时间:2023-09-19 04:07:55作者:经藏网
作者:索达吉堪布演讲地点:香港科技大学发布时间:2013-4-2222:01:36
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
今天的主题是“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我很喜欢这个题目。因为现在是科技时代,而你们又是科技大学,在此时此地探讨科技与宗教,应该很有意义。否则,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如果失去了宗教的引导,那它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就难说了。
爱因斯坦讲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我思索以后,这样认为:当科学离开了宗教的引导,那么这种科学在行进时,很可能会损害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害的就不会被认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甚至会倒下来,就像跛子一样;同样,当宗教不能与时俱进,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时,它的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就像盲人一样,在方向上总是不太确定,这样一来,让跟随者也常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
当然,爱因斯坦所谓的宗教——尤其是能引导科学的宗教,不一定仅指佛教,但从他的很多语言可以看出,他对佛教非常推崇。对于这样一位科学先驱的认识,我认为,作为科技大学的知识分子,有必要重视;而这种重视,或许有助于解决如今社会的失衡。
失衡在哪里呢?人们追求物质的节奏太快了,也太过了!这一点,诸位应该非常清楚。
如果普遍来看,可以看看人们的脚步。据英国的一个报告说:现在人的步速,比10年前加快了10%。现在比以前快10%,那10年以后呢?肯定更快。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做更多的事,就只有加快脚步了。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这种认识,和哲学家所谓的“时间就是生命”,其实是有不同意味的。
今天这堂课要两个小时,对某些人来讲,或许真是用他追求物质的生命换来的,换来寻求精神的慰藉。但值不值得呢?应该是值得的。大家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跟50前年比起来,现在人在物质上有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但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是否也快速提升了呢?人们的心灵是否依然安宁、快乐呢?绝对不是!这一点,所有智者是公认的。那这是什么?这就是失衡!
当人们只看重物质,而缺乏宗教善的规劝,任由良心泯灭的时候,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频频发生了,比如“毒奶粉”事件,比如“苏丹红”事件,比如“孔雀石绿”事件……这就是科技被野心大而又毫无人性的人掌握的结果。
这种“科技工作者”,因为掌握了些科技,要发明、制作点什么,很快而且很容易。但是,由于缺乏良知,也不像古人那样畏惧因果,所以,当他只考虑自己而不关心别人的时候,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在这个时候,说是人,实际跟动物没什么差别。
而作为普通人,虽然衣服穿得五颜六色,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越来越奢侈,可是内心却越来越空虚,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没什么感情了。因为要生活,为人父母的每天忙着工作,心里想的也是事业、金钱、地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而为人子女的,能学到什么呢?也是这些。所以,从家庭到社会,当物欲膨胀以后,那种善的理念——回馈社会、维护世界、利益一切生命等等,也就日趋减少了。
一旦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而道德水准或人文素养越来越低的时候,就叫失衡——精神与物质失去了平衡。那这种失衡,是进步还是倒退?很值得专家们研究。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而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希望人人知道的是:在当今世界,要调整这种失衡状态,人们需要佛法的教育。
刚才有同学问我:“你穿的这个衣服叫什么?”我说:“按佛的戒律,统称为袈裟。”我一个穿袈裟的人,不管是在知识界中,还是在偏远地方的老百姓中,到哪儿都会讲佛教的基本理念。为什么去讲呢?一方面,因为我自己在学习佛法之后,的确得到了许多真实利益,说出来别人也不一定了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从佛陀乃至印、藏、汉高僧大德们传下来的一切教言,全都是无价如意宝,而世间的金钱、地位、幸福,绝对无法同日而语。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而另一方面我也认为,这是现代人的需要。我与大家分享佛法,并不希求什么,也不是口头上说好,心里却揣着种种目的,不是这样。当然,作为一个凡夫,如果说毫无自利心,这个我做不到,但我大多数的心思,的确是想真诚地交流佛法:佛法这么殊胜,人们又这么需要,那我再累再辛苦,也还是愿意去传播。哪怕让一个人领会了慈悲与智慧的理念,体验了宽容与放松的心境,我都非常欣慰。如果让我给钱,给他多少,很快就花完了,但如果是给思想,即使是一点点正确的思想,它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前者。
所以,无论是藏地、汉地,一些高校让我去,只要有时间我一定会去,哪怕十几个人听也愿意讲;偏僻地方的老乡让我去,也是一样。我去讲法,总是怀着一颗好心,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们需要佛法。
尤其是今天的社会,当人心都转向外面,德行日趋向下的时候,科技的发达与道德的衰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这时候,综合素养相对较高的一些老师或同学,便警惕到了这个问题,甚至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其实,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只要我们渐渐重视这个问题,思维方向有所改变,通过集体或多数人的力量,完全能够缩短这种差距。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你们现在或将来走向社会时,心里一定要先有个意识,知道宗教的重要性。否则,一讲佛教就会当作迷信,认为这是念佛的老爷爷、老太太的事,“我们是21世纪的年轻人,我们向往的是美满、快乐的生活……”,然而,当你真正面对烦恼、痛苦甚至死亡时,就不得不从虚妄的高山回到真实的平地上,而当你双脚落地举目四望时,却不一定找得到这样的珍贵理念。
所以,不论你进入什么样的研究领域,千万不要忽略佛教的神秘力量。它对社会人心的作用无可替代,包括在座的同学,其实你们心里的困惑和痛苦,都能依靠佛法来解决。
《爱因斯坦谈人生》里有一段重要内容,或许会有启迪作用。1950年12月初,爱因斯坦收到一位19岁大学生的来信,信中说:“先生,我的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之后他说出自己的种种疑惑,诸如“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我对万物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他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收到来信后,没过几天,爱因斯坦便毫不敷衍地亲自回了一封信。他首先肯定了那位大学生的思考,但他认为,那个提问“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着,如果问自己“怎样度过一生”,应该是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他看来,答案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这些内容我记得很清楚。从最后这一句话——“不容否认……”,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的道德层面,明显倾向于古代哲人们的思想。
现在很多年轻人想改变世界,就像乔布斯一样,以一种事业利益整个世界,可是,如果不是有一些前世因缘的话,再怎么想,也不一定能实现。即使你一本一本地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一次一次地去那样实践,但从我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看,也许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没有前世的福报,纵使你发明了什么,最终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人活在世间,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应当尽量满足他人的愿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比如今生来世的问题等等,眼下的一般思想是解决不了的,应当向古希腊的哲人们——公元前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寻找,这些即使在今天、在中国,也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的精华。
不过,虽然那些理论中也提及灵魂,而且说人死以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在更神秘的层面,并不像佛教那样深入细致地去开显。所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古代东方贤哲”,尤其应该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距今2555年,而佛教的教义及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我学佛的时间比较长,看的书也比较多,显宗的、密宗的,藏文的、汉文的,藏传的、汉传的、南传的……越看越觉得佛教的智慧最为卓越。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应该追求佛教的智慧。汤恩比博士说过:“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而我更认为,科技越发达,越不能忘记佛教;社会越失衡,越需要佛法的教育。如果因为不懂、因为神秘,就打个问号放着,甚至当作迷信排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只要科学、客观地分析一下,在人类最关注的心灵领域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终是社会人群的需要,永不过时。
比如说“慈悲”。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认识中有一个盲点: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一是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二是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然而,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这些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还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谓的非暴力,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对修行人的教诫,如《毗奈耶经》中所说的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那这种原则,不说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认为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会被强国吞噬,所以应该反抗。然而,18、19世纪各个国家手持武器相互杀戮、征战的过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既不科学,也无利益,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
对于“非暴力”理念,一般人尽管偶尔也会有些触动,但却很难像一些伟人那样深刻了解并贯彻它。圣雄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认识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义,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慈悲观。所以,“慈悲”在这个世界,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当这种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对这种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当你学了佛法并且慢慢深入的时候,就会懂得。
堪布贡噶旺秋的事迹,曾让我深受感动。“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监狱20多年,释放以后去了印度。那个年代,在监狱中所受的虐待是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进去过,但见过很多被批斗的场面,对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狱来到了人间,极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后,有位大德问他:“你在监狱里受折磨的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个时候,他不是怕被饿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说一般的世间人,就算是我们穿着袈裟、常年呆在寺院闻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难企及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会怎么样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记住这个人是谁,一旦我有机会,就不客气”,会不会这样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边也有一位大德,这位大德,也是在那个年代中每天挨批斗。批斗是这样的:挨批斗的人站在前面,一个人先讲一讲他所犯的错误:他是怎么学佛的,怎么怎么……然后就上来一两个人开始打他。每次打的时候,这位大德就当一次修安忍的机会,并以三殊胜摄持。所谓“三殊胜”,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不执著的方式行持;最后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我们佛教中最关键的修法,依此修持,发心殊胜、无缘殊胜、回向殊胜,这就是三殊胜。
当他要被打的时候,他就发心:今天挨打,我为了利益他以及一切众生而发起菩提心。在被打的时候,他维护自己的心不生嗔恨。打完以后,他把修安忍的功德回向给这些人,有时间就完整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当然是默念,嘴唇不能动,动又要挨打;没时间或者被人一路打着回去,他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一回去也念完了,心里很高兴,因为修行圆满了。
这些大德的慈悲及修行,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惜的是,这种慈悲理念,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很少,很多高等学府的宗教系或宗教研究,要么是秉持马克思的唯物论,要么是以研究东西方的哲学理论为主,而这些理论在后人编写时,有些不为人接受的道理也被删掉了。这样的宗教系课本,与真正的宗教理论或实修教言,实际是相去甚远的。
因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在你们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时,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纯正的佛教,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去研究、修行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观永不过时。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其实,这样的“非暴力”或者“慈悲观”,说到底就是心地善良。如果一位科学工作者、一位老师、一位公务员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导思想就会高尚,不会偏离轨道。所以,借助善的教育改变一些现状是明智的,否则,学校就变成商业机构了。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罗伯特曾说过:“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采取一些行动,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同时通常也得不到金钱。这是很可悲的,但却是千真万确。”
有些学校以商业或其他目的招生,学生招了很多,但真正学到知识的,却并不多见。为什么现在的失业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名义上是大学毕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大学水平,所以一步入社会,不论是做人做事,都成问题。
其实,社会很需要人才,各个企业、单位都需要,但与此同时,好多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博士、博士后,也是五六年一直待业在家,这样就导致了脱节的现象。当然,这也与自己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学生散乱度日,要么上网,要么迷恋世间琐事,空耗了宝贵的时间。可能这里面还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现在人的心不像古代人了,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我问过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你在学校里学了多少知识?”
他说:“没学到什么,混日子而已,为了一张文凭。”
“怎么会这样呢?”
“不光是我,其他同学也一样,上学就是混呗!”
他一直在数日子,盼望着毕业。我相信,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如此,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如果他在学校里学过佛法,懂得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观察自己,懂得要报四重恩,就不会太散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所谓报四重恩,就是指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其实你们读大学,也应该了解这四点,知道感恩、报恩。
首先是报父母恩。父母辛辛苦苦十几、二十几年地抚育我们,方方面面的呵护一定要记在心里。还要感恩众生和国家,很多人觉得这些跟自己没关系,实际上并不是。最后就是老师,我们依靠老师而获得知识,所以不能忘记他们的恩德。我虽然出家了,但特别感恩世间的老师,包括小学老师,哪怕只给了我一句教诲,我都记在心里。即使报答不了这份恩德,也还是尽心尽力地修行、做善法,并将善根默默回向给他们。
今天是感恩节,对吧?西方的节日,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其实,有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好多人都会唱,歌词很好,有一种向上的引导,能让人从内心中产生感恩。现在人习惯于抱怨,对社会、对人都是如此,“这个对我不公平”、“那个对我不好”……有了这种心态,人就不会舒服。尤其是年轻人,感情的困扰、生活的矛盾,常常在心里埋下怨恨。甚至,以前我看过的一本书里说,一个人因为跟女朋友分手,杀害了二十多条无辜的生命。
然而,如果我们学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多了。佛教认为,你学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么都想得开;因为不太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
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乐。我最羡慕藏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他们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平平淡淡,正因为平淡,所以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没有买房买车的执著,也没有还款的焦灼,没有竞争,也没有不公……总之是在一种内心的觉悟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泰晤士报》2011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你们香港科技大学是第一,香港大学第二,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三,日本东京大学第四,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北京大学是第十三,清华大学第十六,台湾大学第二十一……我记得是这样。
从这个排名来看,我相信,你们在科研方面是非常顶尖的,也一定有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座的毕竟是人,是人就离不开生死,那我们除了科技知识以外,对生死大事有什么认识呢?如果你了解宗教或佛教中的利他精神,并借由你的知识改变世界,饶益一切有情,这当然最好不过;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仅仅凭着对“无常观”及其他佛教理念的理解,并用在生活中修行的话,也是你个人最大的收获。否则,只是随着科技往外发展,而不让内心的价值体现,这不见得是真正的发展。
当美国哈勃望远镜的科学观测到达顶峰时,前总统尼克松说:“人类的知识科技已经征服外太空,却无法征服人们心里的‘太空’。”心里的太空,其实就是心灵的问题。科学再发达,也只能完成物质的观测,而对内太空的观测,不凭借修行,单靠科学技术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认为,他们对宇宙及物质的探索,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在下结论时,也只是用“或许”、“也许”的方式,并不敢完全肯定已经到了顶点。
说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趁着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一些佛教的道理。以好奇心了解一下也可以,但最好是多花些时间,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实修。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其实,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有人说:“现在我要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等我老了才去学佛。”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精力、因缘或许已经消失了,正所谓“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等你白发苍苍、满面皱纹才去学道,人已经糊里糊涂,理解也跟不上了。
如果没有因缘另当别论,但是说来也怪,在这样的时代里,好多高等学校的学生、老师却很有因缘。前段时间,我们喇荣佛学院开了个“大学生夏令营”,你们这里的大学生也有参加的。当时我就感到,好多同学对佛教不仅是简单的感兴趣,而是水平相当不错;而且,在他们自身上出现过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有些能回忆前世,有些在梦里或白天直接感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遭遇不顺,一祈祷就有明显的感应……当然,作为知识分子,光是凭感觉或者有个形象还不够,应该寻求理论上的解释,以此坚定自己的信仰。所以,有了因缘就要抓住。
2、信佛就直说
在信仰方面,香港这边很开放,“我是基督徒”、“我是佛教徒”……领导也好,老师学生也好,信什么就坦率地说出来,这样很好。否则,明明学佛,却矢口否认“我不学佛、不学佛”,这没有必要。
我很羡慕的一点是,在这里,一个有信仰的人,人们都会认可他,认为他是好人,很可靠,因为他至少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因为他有信仰,大家都比较信赖他,让他当会计、做部门负责人。但有些地方恰恰相反,如果你学佛,人人都会蔑视你,上上下下把你当“怪物”一样看;而学佛的人,自己也胆战心惊,慢慢地,也觉得自己挺怪的。
我认为直率一点好,尤其是佛教徒,信佛就说自己信佛。但我遇到一个领导,明明已经皈依很长时间了,家里有佛堂,也一直在念佛,但我问他:“你是不是佛教徒?”“不不不,我不是!我只是研究佛教,喜欢看看,但我不信,我们不信仰这个……”其实这大可不必。
当然,一个人不论信什么,都是很难改变的,因为这是内心的东西。
你信马列主义,信基督教、信天主教、信儒教……信哪一个都合理,因为任何宗教的存在都有道理,即使是非佛教徒,我们也十分尊重。这就是因缘,佛陀为什么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我想提醒大家一点,那些更深层的智慧与慈悲理念,的确是人类思想中的精华。为什么是精华呢?我不需要以佛教徒的名义劝你,只要你擦亮慧眼,看看在世界漫长的历史转变中,佛教都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也就心中有数了。因此,希望大家能选择一种智慧的宗教,获得智慧的教育。
3、学佛不要形象化
其实,佛教最重视的就是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学佛的人一直停留在形象上。香港这边也是一样,许多人学佛往往是为了保平安。你去朝圣礼佛,能不能保平安呢?当然能,但这不是根本。佛教最根本的,应该是进行佛法的教育。尤其是知识分子,当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它的精髓,这样便可以得到真实的见解。有了稳固的见解,你的信仰也就牢不可摧了。
这些见解,在智慧方面,用世间最尖端的学问,比如量子力学等微细智慧去观察时,也破不了;在慈悲方面,用人们最推崇的博爱思想来推敲时,也一样经得起观察,甚至更胜一筹。
因此,学佛就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如果只有一个形象,办个皈依证,参加个仪式,找找感觉,说说、笑笑、唱唱歌,这也可以,是佛教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想学到佛教的精髓,最好翻开传统的经典和论典,从中领略深层的佛法奥义。即使没有善知识或善道友引导,在一些基本理论方面,我经常推荐大家去学习《入行论》、《菩提道次第论》、《大圆满前行》等论典,学了以后再实修,就一定能获得真实利益。
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因为修是很困难的。藏地著名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因此,为了修行成功,一定要先明理,参禅修密都是一样的。比如坐禅,你为什么要坐禅?如果想让心静下来,怎么才能静下来?静下来又有什么用……其实这些都有理论。理论上明白了以后,再坐禅就非常稳妥。
那坐禅有什么利益呢?不说深层的解脱利益,就算是科学可以验证的层面,也是相当可观的。美国纽约有一位科学家叫卓然 约西波维奇,他用一台重达5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对坐禅者的身体及心智进行测试。在测试过20多人以后,他发现:禅修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健全,完全有能力对抗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病症,心态愉悦舒适……可见,单就今世暂时的利益而言,坐禅也是裨益良多。不过,这种修行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否则就修不成功。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只是学一学、研究研究,也体验不到佛教的深义。就像《楞严经》里说的: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但若不修行,其实与不听闻是一样的,就如同光是嘴上说食物,不吃终究不会饱。
很多知识分子只会夸夸其谈,说得倒是很漂亮,但从来没有修过,甚至都没有思维过。你不思维的话,即使是最简单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即使是你讲了一辈子佛法,也不一定会有太大感受。因此,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真真实实地修行!
总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愿大家能真正领受佛法的心髓。虚云老和尚有个偈子说:“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我也由衷地希望,诸位心田中不再生长无明杂草,时时处处绽放胜义与世俗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