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发布时间:2020-04-15 10:44:11作者:经藏网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1.菩萨有出家在家之别,如文殊师利,出家菩萨也,维摩结在家菩萨也。又在三贤位,未登法性,为惑业故,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萨,名生死肉身菩萨。在十圣位,既证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受不思议变易生死身的菩萨,名法性生身菩萨。此法性生身菩萨,或以为初地以上皆是,或以为八地以上才是,不过初地以上,分证法身,地地递胜,这是实在的情形。
2.三界唯心,心生则境生,心有种种不同,故境亦种种不同,然境的性质,必似其心。即以三毒为例:贪性广大而滋漫,其于物也,无所不入,故内有贪心,外有水灾。嗔性暴烈而刻毒,其于物也,无所不毁,故内有嗔心,外有火灾。疑性游移而郁勃,其于物也,无所不昧,故内有疑心,外有风灾。此水火风三灾,乃众生共业之所感召,是故心平则生佛土,三灾俱离矣。楞严经中,毗舍浮佛告持地菩萨言:「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其理可与此互相发明。
3.文殊骑狮,表智慧之威猛,以威猛故,于惑业乃无所不破。普贤骑象,表行愿之殷重,以殷重故,于道业乃无所不成。
4.忍辱有广狭二义:人家侮辱我,而我忍之,不起嗔怒报复心,这是狭义的忍辱,而所谓辱者,也仅限于横逆。至于遇顺境时,身处富贵利达中,能令骄矜沉迷心,忍而不生;遇逆境时,身处穷困病苦中,能令颓丧卑鄙心,忍而不生;遇不顺不逆境时,身处万法生灭中,能令迁随移易心,忍而不生;这是广义的忍辱,而所谓辱者,是顺、逆、和不顺不逆、三境中的一切事物。若能做到:任他诸法环生,而 一心坦然,即是忍辱,不仅限于横逆也。
5.摄名山作道场,而度众生,在中国境内,所在多有,不仅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菩萨也,诸如慧远之于卢山,慧思之于南狱,智之于天台,惠能之于曹溪,道宣之于终南,文偃之于云门,皆是也。一部高僧传,其中所记载之大德,多菩萨化身,若以凡夫视之,是直未开慧眼。
6.六度皆有三轮,虽修六度,当知三轮皆空,不著法相,乃合于般若。大般若经中说:「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方便,圆满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应以无护方便,圆满戒波罗蜜,犯无犯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取方便,圆满忍波罗蜜,动不动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勤方便,圆满进波罗蜜,身心勤怠,不可得故。应以无思方便,圆满禅波罗蜜,有味无味,不可得故。应以无著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可知:檀度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为三轮。戒度以所护戒、犯戒、及无犯戒、为三轮。忍度以所取相、动心、及不动心、为三轮。进度以所趣事、勤、怠、为三轮。禅度以所虑境、有禅味、无禅味、为三轮。智度以所对法、法性、法相、为三轮。举进度为例:只知一味精进,对于勤怠二相,忘之于心,虽勤而不作勤想,名无勤方便,是即三轮体空,余可类推。
7.修六度而不执著三轮相,方名波罗蜜,方能到彼岸,若执相而修,则将来不过得人天福报,终不能出三界。永嘉证道歌说:「布施持戒生天福,有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就是指住相修行而言,若不住相,则修任何善法,皆到彼岸。歌中仅提及持戒布施者,欲文简也,其实其他诸度,也是同样的情形。
8.经教里的禅法,因它是如来所说,后人因名之为如来禅,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师所倡,后人因名之为祖师禅。就「如来」「祖师」名词上看来,好像门户各别,其实祖师禅也是如来所传,并非祖师所发明。释尊在灵山会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祖师禅的来源,一也。金刚经里,一再强调:「应生无所住心」,这便是祖师禅的精义,二也。达摩以楞伽授慧可,宏忍以金刚付惠能,谁说宗教不能互通呢?三也。迦叶是禅宗初祖,阿难是禅祖宗,可知宗教原是一 家,四也。这样看起来,后世以教谤宗,以宗非教者,岂不都是教典忘祖,然此乃末流之弊,其初并没有门户之见也。
9.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类,所以菩萨戒也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的菩萨,应受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而受的。在家的菩萨应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根据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而受的。在昔大陆各戒坛,出家与在家菩萨,同受十重四十八轻戒,但台湾各戒坛,在家菩萨则受六重二十八轻戒,因为受戒者,实际是优婆塞,所以依优婆塞戒经而受,是合理的。
10.五戒是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所受的,所以其中淫戒的戒条,是「不邪淫」。意谓夫妇间的正淫是许何的,夫妇之外,如有淫事,则名邪淫,才不许可,才算犯戒。但是,十戒就不然了,因为它是出家沙弥和沙弥尼所受的,所以其淫戒的戒条,是「不淫」,意谓不管对谁行淫,凡与男女和合,皆不许可,皆台犯戒。就因为五戒和十戒的淫戒性质,有言样的区别,所以若说:十戒是将五戒再加某某等戒而成,这是不对的,所不对的地方,就在不曾把「不邪淫」的邪字删去,此义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