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阿尔寨石窟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乡的苏默图阿尔山上

发布时间:2023-01-18 09:24:42作者:经藏网
阿尔寨石窟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乡的苏默图阿尔山上

阿尔事石窟

草原“敦煌”举世无双

阿尔寨石窟在鄂尔多斯高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乡的苏默图阿尔山上,阿尔山是西桌子山的余脉,由红石构成,高约80米,宽约300米,圆形平顶,似桌又似碗。65座洞窟沿山体而凿,环山分为上、中、下三层。石窟多为长方形,分大、中、小种,面积多为10-20平方米,3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石窟仅一座因洞窟众多,当地牧民称之为“百眼窟”。

阿尔寨石窟是集石窟、寺庙和岩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群,创建于北魏,发展于西夏,极盛于蒙元,终结于明代,前后历时千余年,犹如一条漫长的历史长廊,不仅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草原地区最大的石窟建筑群,因而被誉为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敦煌”。

历经沧桑千余年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入主中国北方建都平城(山西大同)以后,大兴佛教,开凿石窟,久负盛名的山西云岗石窟、宁夏须弥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以及鄂尔多斯草原的阿尔寨石窟等,都是他们的杰作。

阿尔寨石窟开凿在北魏中晚期,现存中心柱式第10窟、28窟,即是那时的作品。

10世纪时,尊崇佛教的党项人崛起于西北,创建西夏王朝,大力倡兴佛教,敦煌莫高窟因此得以重修,阿尔寨石窟也得以扩建。他们早期信奉从北宋传人的汉传佛教(显宗),后又推崇藏传佛教(密宗)。阿尔寨石窟因此又增加藏传佛教的内容。

至蒙元时期,阿尔寨石窟因成吉思汗晚年南征西安时曾活动于该地区而得以进人全盛时期。据考察,有一半以上的洞窟建于蒙元时期和明代中期。消灭西夏之后,蒙古人在山顶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既为祝佛之地,又为祭祀成吉思汗之所。同时又先后开凿不少石窟,使阿尔寨石窟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大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壁画中突出表现了成吉思汗及其家族,推崇喇嘛萨迦教派,出现了盛放高僧骨灰的覆钵式佛塔,以及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等。

1368年,朱元璋的明军攻占北京,元朝退回蒙古草原,史谓“北元”。明万历六年(1578),北元大汗俺答汗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大师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仰华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俺答汗奉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即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则回赠俺答汗以“咱克刺瓦尔第彻辰汗”的尊号。自此,北元开始转而推崇格鲁派藏传佛教。阿尔寨石窟在蒙古鄂尔多斯部的经营下再度兴旺,格鲁派风格大行其道。

及至明末,原尊格鲁派的蒙古大汗林丹汗改奉萨迦派。阿尔寨石窟在其西征鄂尔多斯地区时遭到焚毁,山顶寺庙化为灰烬,从此堙没无闻。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浩劫,窟中雕塑无一幸存,壁画也大多被毁。

1980年代末,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组织课题组对阿尔寨石窟进行了系统考察,才使这颗深埋土中的草原明珠重见天日。尽管历经沧桑,阿尔寨石窟的重现仍然令世界震惊。

目前较为完整的石窟尚有43座,窟内幸存壁画千余幅。壁画上书写有藏、梵及回鹘蒙古文等榜题。石窟间岩壁上还有浮雕覆钵式佛塔24座、阁楼式佛塔1座。山头平台原有寺庙已荡然无存,但从残存基础及散落的琉璃瓦、兽头瓦当等仍然可以想见当年的富丽堂皇。

文物艺术无价宝

近千幅壁画是阿尔寨石窟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壁画内容极为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佛教壁画,一类是世俗壁画。

阿尔塞石窟的佛教壁画几乎涵盖了藏传佛教黑教、红教、花教、白教和黄教诸派,构成藏传佛教在内蒙地区流传的历史画卷,其中代表性的有第10窟《欢喜金刚罗汉图》、第13窟《欢喜金刚图》、《求度佛母诸相图》等西夏壁画及第28窟东西两墙13幅姿态优美的《男女双修图》、第31窟《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的端坐图》第28窟东壁南部元代《各族僧侣俗人等礼佛图》等。

这些壁画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藏传佛教传播史的重要资料。过去一般认为藏传佛教传入内蒙的时间为13世纪下半叶,即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封西藏萨迦派大师八思巴为国师前后,喇嘛教寺院则主要建于元上都。

而现在研究者发现,阿尔寨石窟早期壁画就有黑教和红教的内容,窟顶雕刻的正方格中的八瓣莲花图案正是西夏流行的纹饰和壁画内容,这说明约在12世纪晚期,随着阿尔寨石窟的开凿,藏传佛教已通过西夏传入了内蒙地区,而且阿尔寨石窟成为了藏传佛教各大派别的集中地。

石窟壁画上的榜题也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榜题有藏文、梵文和成吉思汘回鹘蒙古文诸种,现能辨识的仅有回鹘蒙古文榜题。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主要集中在第19窟和第31窟等窟内。

从依稀可辨的残词看,这些回鹘蒙古文榜题皆为四行诗体文,主要是说明壁画内容,其中大部分是由藏文翻译的佛教赞颂词,如《四大天王颂》、《十六罗汉颂》、《优婆塞达摩多罗颂》、《圣教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等,如此完整的佛经故事和榜题是其他石窟所不具备的,它们是蒙古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宝藏,对于蒙古民族的佛教、古代语言文字及文学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如《圣教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就是以前从未发现的蒙元版本。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该经木刻木是1431年的北京刻本,仅存一套,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而第32窟仅存的该经19首赞歌,与北京版相比,卷首序文中多了两首序诗,其余内容相同。

阿尔寨石窟壁画中世俗内容之丰富,也是其他任何石窟所没有的,它几乎是近干年草原北方民族现实生活的形象记录,其中具有特殊价值的是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的历史信息和形象资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