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大师:佛前十不求
发布时间:2023-07-27 04:06:33作者:经藏网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扰。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1.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希望永无病苦。身体无病,就容易产生贪欲的念头。贪欲念起,就一定会破戒而退失无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来是空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末病魔也就无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对治贪欲的良药。
2.在处世待人方面,不要总希望没有困难。处世无困难,就会产生我慢贡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骄傲心起,一定会欺压别人,藐视真理。如果能了知困难境界的本身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困难对我们有什么伤害呢?因为患难可使我们不起骄慢之心,这不是解脱吗?
3.在学问的参究方面,不要总希望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一学就会,没有障碍。在求学上一有逾越之心,就会产生急躁求进之念,往往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在修证上也会以为自己已得到什么。如果能理解障碍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障碍也不为碍了。因有障碍而使我们稳步求进,不会因急误事,这不是逍遥自在了吗?
4.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总希望太平无事,永无魔难。修行无魔难,就会逐步退失精进的愿心。如果愿不坚,未证悟到的,就会自以为已证到了。如果能知道魔难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魔难也就不能恼乱我。因有魔难来锻炼我们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们的法侣了吗?
5.在计划办事方面,不要总希望一帆风顺地成功。办事易成,就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夸。堕入狂妄自大后,一定会认为我什么都能,要知道事的成败,都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所谓成功也是业力果报所感,并不是个人有什么大的能耐。因为办事难成,故不落能所、随缘而精进,常使心态处于安乐状态。
6.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总希望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在交际上总希望自己得益,就会产生贪欲执著的心理,而有损于道德和朋友的情谊。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见人之短而起分别。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浅亦是一种果报,并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强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顺,反可激起自已的忏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为进道的资粮。
7.在人事处理方面,不要总希望人家都能依从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能顺从于我,就会产生夜郎自大的心态,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正确的。应该认识到人家对你的顺从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别人对自己是否顺从,也是因缘果报而已,并不代表你什么都正确。因此当遇到不如意的人时,要除去人我之相,检查一下自己,这样逆我之人就成为树我德业的园林了。
8.当我给人以好处、办有利于人之事时,不可存在受人赞扬、得到好报之心。做好事图望人家报答、贪著名气,就会陷入扬名自喜的我执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如果知晓德行本虚,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倘若没有一定的因缘,也不会受到赞美,受到称赞也不能说明你什么都好了。应切实地布德于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唾弃要人家记住自己的好处的行为。
9.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处。有利就想沾光,就会产生痴心妄念,痴心贪财之念一生起,往往为想得到钱财,而毁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知道世利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也就不会去盲目地追求了。因为富贵是由布施行善而来的,而疏利正是布施,这不就是真正的富贵吗?
10.当被人误解而受到抑制的时候,不要总希望通过申辩而得到谅解,因为这样做会产生人我分别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积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毁。我们应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是一种果报,并不全是自己目前的过错所成的。因此受抑后应该忍辱,一个人能谦虚的话,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么伤害呢?相反,我们在受抑之后,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进力来将其转为道用,这正是修行之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