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L 第101(人间经):本经所阐述的是佛陀的庄严相好(千辐轮相)。

发布时间:2023-10-11 04:09:07作者:经藏网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L 第101(人间经):本经所阐述的是佛陀的庄严相好(千辐轮相)。

本经所阐述的是佛陀的庄严相好(千辐轮相)。

有一个时期内,佛陀正游行于拘萨罗国的某个村落(迦帝聚落、堕鸠罗聚落二村中间)。此时大约在午后,走着走着,可能是路途遥远之故,佛陀感觉到有些疲倦,便在“一树下坐,入昼正受”。这里的“正受”,一般是指进入初禅以上的禅定,泛指处于静坐入定的自然状态。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谈到,佛陀的生活比较有规律,比如说暂时住止于某一精舍时,一般于饭食会后经行一段时间,然后入静室习定,大约在晡时(下午三点到五点)从静室出来,为弟子们说法。另外,在夜间的三时之中,佛陀休息的时间一般维持在两个小时左右……关于佛陀的一般生活规律,我们若综合一下《长阿含》和《中阿含》内的相关经典,大体上会有一个轮廓印象。

然而,在古印度种姓制度森严的客观现实条件下,佛教创教伊始,很多观点主张(教理)都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创教历程异常艰辛。为了弘扬经教,佛陀需要构建自己的僧团,要完善教理教义(经、律),同时还需要不停地宣阐自己的主张,与婆罗门以及各种外道辩论与探讨,以及来自于教内外的各种谋逆活动(外道与僧团内的叛乱份子)。也就是说,在佛陀成道后,他几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时候孤身一人风餐露宿,有时候仅有侍者阿难陪伴;有时候蚊虫叮咬、酷暑难耐,有时候却饱受着病痛与饥饿的折磨。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在更多的时候,佛陀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他只能随遇而安,无论在山间田头,还是在荒郊野外,佛陀总能够以极其平和安宁的心态,使自己处于“正受”之中。用中国佛教比较时兴的一句话来形容佛陀,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概括,大约是再合适不过了。

话说有一位婆罗门,名曰“豆磨种姓婆罗门”。大约他也是从这个村落到另外一个村落去办事,走的与佛陀是同条道路。他发现地上有一串长长的脚印很是特别——大约佛陀在外出游化时,一般是赤足而行——这双足与众大不相同:“脚迹千辐轮相,印文显现,齐辐圆辋,众好满足”。那么这种相属于佛陀的三十二相中的哪一相呢?事实上就是佛陀三十二相中的第二相,即“足下二轮相”。此相又作千辐轮相,足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表佛常愍念一切众生,能摧伏怨敌、恶魔,开嗔恚之山,分贪爱之水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一切妙相悉皆圆满。佛陀之所以有此相,乃系佛陀在因位时,常以如法之财布施、供给父母师长善友乃至畜生所感得的妙相。其犹如轮宝能八方上下顿转,开山分水,碎石折木,飞天降地,伏怨敌,摧恶魔。

这位豆磨婆罗门看后,顿时赞叹不已:“我未曾见人间有如是足迹,今当随迹以求其人。”由于印度气候酷热难当,在正午时分人畜根本无法头顶烈日出行。因此我们在经中,便会看到佛弟子一般在清早外出乞食,然后赶在正午前回到各自居所。而在古印度的出家行脚僧中,似乎有着赤足的习俗。只有赤足而行,地面上才会显出佛陀的足下二轮之相。而我们在读经时每每会看到,佛陀在讲法之前,总是会先将双足洗净,然后再登上法宝座开演圣法。

这位婆罗门产生此念头后,便很快寻到佛陀居所。他见到佛陀正“坐一树下,入昼正受”;从表相上看,佛陀是“严容绝世,诸根澄静,其心寂定,第一调伏,正观成就,光相巍巍,犹若金山”。说明佛陀是万德庄严,无法用言语来比拟(从外在形方面分析,当然也可获悉佛陀属于古铜肤色的刹帝利种姓)。当然,这段话也可能是后世比丘赞叹佛陀之语,作为信奉吠陀经典的婆罗门种姓来说,对于佛陀的认识,也未必能达到如此深度。

这位婆罗门见到佛相如此殊胜,禁不住问了一句:“为是天耶?”——您难道是天神么?或者说:您莫非是天神下凡么?

佛陀闻答:“我非天也。”

“为龙、夜叉、乾闼婆、阿候罗、迦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我非龙乃至人、非人也。”

“为是何等?”

佛陀闻后,用偈颂的方式作答:

天龙干闼婆,紧那罗夜叉,

无善阿修罗,诸摩睺罗伽,

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

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

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

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

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

历劫常选择,纯苦无暂乐,

一切有为行,悉皆生灭故。

离垢不倾动,已拔诸剑刺,

究竟生死际,故名为佛陀。

1、佛陀并非是天,也不是普通的人类,他就是“佛陀”,无比殊胜的佛陀。

2、无论是天龙,还是人非人等,都不能与佛陀相提并论。理由:“悉由烦恼生”,他们都是被烦恼和诸漏包围着,无法获得最终的解脱。

3、佛陀解脱了一切烦恼漏,舍离一切生死的束缚纠缠,将其破灭与磨灭。

4、佛陀虽然降生、生长、生活于人世间,但是他就好像那白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陀虽然生活在为烦恼充斥着的恶世之中,但是他不会受到烦恼的丝毫影响。

5、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运用智慧来简择观察有为法的真相。而佛陀却能够运用漏尽智慧,认识到世间“纯苦无暂乐”的本质属性。这就是众生与佛陀的区别之一。

6、正因为佛陀是彻底的、究竟的觉悟者,因此他才具备凡人根本无法具备的种种殊胜妙相——比如婆罗门所见的千辐轮相。

(1月30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