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者必看: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和共通!
发布时间:2023-11-06 04:04:46作者:经藏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此也孕育和包容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群体,即儒、释、道。这三家文化在中华大地虽并行并存,但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在某些核心点上存有着很大的互补,为了更好更深的认识这些,哲学诗画把这些差异和共通整理了下,一起来探讨,精进。
1,出世与入世的辩证对待
现代人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儒家认为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思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但入世的弊端也有,当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就会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
出世,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和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思想来说吧,他的很多思想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心看似是冰冷的,那是因为他的心已达到白热化了。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正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
出世,即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即踏入红尘, 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功德。
小乘佛法讲求彻底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小乘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
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涅槃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大乘佛法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至于道家的出世,其实更多的回归自然。在此无需赘述。
3,儒、释、道,三家的不同
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儒家文化比作主食,把道家文化比作副食,把佛家文化比作水果,可见三家文化对中国整体文化的互补作用和协同发展。总的来说,三家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同:
做人方面: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
道家讲究——悟道、养德、自然、本分、淡泊名利。
佛家讲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诫、心灵安宁、智慧性空。
人生观方面:
儒家讲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立德立言。
道家讲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寡欲恬淡。
佛家讲究——慈爱众生、无私无我、缘起缘灭。
世界观方面:
儒家认为——世界是展现才华的大舞台。
道家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佛家认为——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外在的世界是虚幻的,如梦幻泡影。一念之差,便可上天堂,便可下地狱。
价值观方面:
儒家主张——在创造物质财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道家主张——无为、守静、减少人欲,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佛家主张——通过为他人献爱心、祛除自我私心杂念等这些内在的修为来实现“普度众生”的宏大愿望。
哲学方面:
儒家文化被认为是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被认为是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被认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把出世观和入世观统一起来看待了。
了解完了以上三点,你对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是否更明白些了呢?
你对三家各自的特点和核心精髓是否会把握的更好些呢?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争论的,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