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教法师:想看出一个人修行如何?只需掌握这几个原则
发布时间:2023-11-08 04:06:53作者:经藏网文:学佛修行
善知识对于学佛来讲至关重要,无论是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还是外护善知识,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已经得到可用来修法的宝贵人身,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众多恶习气根深蒂固,要是没有依止善知识去修学,此等烦恼力量必将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阿含经》记载,在佛陀时代,有一天,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以我的切身体会,梵行成就,有一半归功于善知识的引导指点。”佛陀回答道:“不,阿难,梵行成就,全部归功于善知识的引导指点。”
既然善知识很重要,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要依靠的善知识呢?先看看密宗大德智悲光尊者如何说。
他讲:且不谈很高的要求,对金刚上师比较低一点的要求是:第一,三戒一定要清净。
第二,第二,要广闻佛法。
第三,要有大悲心。
第四,要精通显密仪轨。
第五,要有证悟。
第六,要懂得四摄法。
上面讲的是密宗对上师的最低标准,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就没有办法做金刚上师。但是从弟子角度很难评判对方到底持戒清净与否,因为在家人不知道出家戒;也很难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广学多闻和大悲心;更不知道他是不是有证悟。所以就算用智悲光尊者的标准也很难鉴别一个人是不是自己的善知识。
末法时期,自称大修行者、自称佛菩萨转世、自称开悟、自称自己具足正知正见的人很多,活佛满街跑,鱼目混珠很难辨别真伪。当今著作等身的明僧辈出,手拿法卷有传承的禅师辈出,很高学历的法师辈出,能歌善舞舞文弄墨的名僧辈出,总之人才济济。也有很多居士学佛多年、手拿众多名僧大德皈依证、或在大德门下参学多年、也可能有一定学历和社会地位,这些居士也讲经说法,也在自己道场领众修行。佛门人才辈出无可厚非,但从弟子的角度来讲却是眼花缭乱,很难辨别无所适从。
能够看出一个人的修行境界,当然要超过他的境界才可以。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善于观察,也不是无迹可寻。或可通过以下三点可以粗略的知道一个人修行功夫如何:
一、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讲得好不如做的好
1、不是劝别人看破放下,自己确追求高档奢华。
2、不是劝别人发菩提心,自己确吝啬不曾布施。
3、不是劝别人精进用功,自己确懈怠没有功课。
4、不是劝别人孝亲尊师,自己确傲慢目空一切。
5、不是劝别人淡泊名利,自己确名枷利锁缠身。
二、平等对人、了无拣择,不是两幅嘴脸处众
1、不择冤、亲,用一个面容对待每个来咨问的人。
2、不分贵、贱,用一个面容对待每个来请教的人。
3、不别高、下,用一个面容对待每个来求法的人。
4、不捡贫、富,用一个面容对待每个来身边的人。
5、不辨美、丑,用一个面容对待每个来求助的人。
三、淡然处事、不悲不喜,淡定远离颠倒梦想
1、遇到顺境,不眉飞色舞,忘乎所以。遇到逆境,不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2、遇到利益,不贪心四起,利益熏心。遇到毁损,不嗔心如焚,暴跳如雷。
3、遇到名利,不奋起追逐,贪图虚妄。遇到毁呰,不以牙还牙,针锋相对。
4、遇到权贵,不趋炎附势,谄媚奉承。遇到贫贱,不盛气凌人,乍现威仪。
5、遇到美味,不垂涎三尺,贪着口腹。遇到残羹,不三心不了,郁郁寡欢 。
学佛。道路是信解行证。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修行如何,和他的地位高低、学历高低、名气大小、著作多少、弟子众寡、学佛时间、年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有没有证量,最重要就是行持如何,看心地功夫怎样,看平时待人接物心境。如果一个人踏实学佛,以求解脱为目的,就会很冷静的亲近善知识,坚定自己的信愿。如果一个人学佛,找捷径、图省事、怕吃苦、求名利,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骗。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每天就像是追星族一样,一会东一会西,甚至几天换一个法门,最后心越来越乱。所以学佛要有智慧找到善知识指导,自己踏实用功,必定会有成就。
附:经典中说善知识的重要。
《妙法莲华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十回向品》中云:“……一切众生,随善知识,听闻诸佛所说正法……”
《中般若颂》中说:“须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弥勒请问经》中:“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华严经。法界品》云:“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