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佑禅师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3-10-22 04:08:40作者:经藏网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灵佑跟随清潭寺云境法师修行已满二年,德行悟性逐日慧颖。云境法师以为灵佑已具备上乘大器清净法身,不宜在清潭寺久留,应该随缘另择生机。于是就把灵佑推荐给同为长溪著名古寺建善寺的法衡方丈门下。是年灵佑十七岁。
建善寺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比清潭寺开光还早了将近一百年,与当时的闽南同安“兴福寺”(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齐名。建善寺背靠苍松翠柏绿云如盖的华峰山,左右两侧各有两行高大挺拔的银杏木棉树伸臂环抱,寺院正前方有五棵人称“五老将军”长须飘拂、树影婆娑的榕树群作为屏障。寺前的大雄宝殿正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一块由唐宣宗李忱手书御赐的“大中建善”镏金匾额,一派宏廓肃穆、庄严净土的景象。 灵佑投缘建善寺后,每日跟随法衡方丈参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当时的建善寺藏经阁里收藏着一部极其珍贵的八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六朝时著名和尚德磬的手抄本,由宫廷内府颁赐给建善寺,此经卷用两只描有双龙金屑的樟木宝箱贮之,平时秘不示人,只有法衡方丈在诵读开讲《华严经》时,才由四个小沙弥抬出,小小翼翼地放在佛殿香案上,供法衡方丈使用。 一日,当法衡方丈用那圆润而略带磁性的腔调在诵讲《华严经》十大要义之八“由存无不泯故,非存;由泯无不存故,非泯。二义形存两亡故,俱非也。”此时,正好有一只蝙蝠从大雄宝殿的屋顶横梁阴暗处惊飞跌落在地板上,所有在佛殿里听课的和尚们皆不约而同地“啊”地一声惊呼起来。 此时,法衡方丈却置若罔闻,他反而神清气静地扬声提问灵佑:“灵佑小和尚,你对《华严经》第八要义有何见解?”此时灵佑正俯身从地板上抓起蝙蝠,把它重新放飞到屋顶横梁上,他听到方丈提问,突然“啊”地长啸一声,有如烈马嘶鸣、惊涛裂岸。所有在场听课的和尚们皆为灵佑这一异常举动而担忧,因为他们知道,法衡方丈是一个严厉清矍、德高望重的祖师,想不到法衡方丈听了灵佑这一声长啸,反而不愠不怒,面带悦色地反问灵佑:“小和尚,你如此长啸有何用意?”灵佑朗声静气地回答:“师父,由泯无不存故,非泯;由存无不泯故,非存。二义不相离故,存泯,泯存。今见蝙蝠现于佛前,不可言说,凡有言说,皆非实义。”听完灵佑这一番言论,法衡方丈内心大悦,他极其欣慰地感到,灵佑这个小和尚果然不同凡响,小小年纪已具备参禅的机缘和不二法心。于是他建议在建善寺后门另辟一室让灵佑打坐参禅。 灵佑选择了建善寺后门一个坐北朝南的天然石窟作为打坐参禅的处所,此石窟只有一个神薨大小,冬暖夏凉,三面皆是青色花岗岩,底下正好有一块扁平如砥的石板,可供灵佑正襟危坐参禅。 灵佑遵照法衡方丈的嘱咐,在建善寺后门辟室打坐参禅,精修苦行,寒来暑往,不觉已满三年。 一个冬日黄昏,有一小沙弥路过灵佑参禅的石室,见灵佑头顶上笼罩着一层祥云佛光,小沙弥把这一发现回去告知方丈,法衡方丈即随同小沙弥一同前往观看。此时灵佑正双目紧闭,禅坐入定。小沙弥欲叫醒灵佑,立即被法衡方丈举手制止。法衡方丈从石室旁的地下捡起一块石头,在灵佑打坐的石壁上重重地敲打两下,灵佑惊醒过来后,方丈问“刚才你的师弟说见到你头顶上有佛光呈现?”灵佑听了方丈问话,也没行礼问候,只是从身旁抓起一块卵石,重重地往自己打坐的石板上敲击了两下,只见石板上溅起一串火星,他问小沙弥“你刚才看到火花吗?”“看到了。”“现在还有火吗?”“没有了。”灵佑接着说:“你起先看到的所谓佛光,以及刚才看到的火花和现在什么都没看到,都是如是我见,是佛法正受本心的体现,而参禅者心如石头,外绝诸缘,内心无喘,离心离识,此外皆是幻像,不必穷究尽理。就像这两块石头一碰即响,是没有任何业障和理识的。” 法衡方丈听了灵佑这一番言论,已感觉到灵佑经过三年的打坐参禅,已经到了“知行合一,解行相应,研行于心意初动之时”的境界了。他极其欣慰地随同小沙弥一起离身而去。 不久,因精诚所至,灵佑长期打坐参禅的石板上,不知不觉地刻下了灵佑那清瞿朗烁的身影。宋人在灵佑参禅打坐处建起规模宏大的“伪仰院”,以示纪念。(清代毁于战火)。今人在建善寺灵佑当年打坐参禅处又建起一座“灵石亭”以供后人瞻仰。至今在建善寺附近还流转着这样一句谚语“石头火花,建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