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发布时间:2024-03-20 09:33:46作者:经藏网 有一次,在慈济干训营的双向交流环节里,一位学员递上纸条提出问题:“学佛已有几年,但近来发现,越学越没有感觉,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我十分感恩这位学员提出如此深具探讨性的问题,至今仍觉得这个发问让我学习了很多。
工商社会里,机械式的忙碌生活让我们丧失了许多与生就具有的感觉能力,在日常平平淡淡的公式化生活里,我们可能认为衣食住行是每天理所当然之事,所以对它没什么特别感觉。上班下班或洗衣煮饭也是日复一日的例行工作,一般人不只没有感觉,可能有些人还甚至感觉日子过得很无奈。因此许多人需借着刺激感官的视听享受或其它消遣娱乐,来纾解枯燥、烦闷、忧虑 …… 等等不安的身心或工作的压力,藉此寻求短暂的快乐,哪怕这种快乐是来来去去,我们依然乐此不疲,在彷徨中盲目地追求。
当我们刻意追求快乐的时候,快乐其实已经成为我们的负担跟烦恼,越是穷追不舍,烦恼跟苦闷就越多,越是往外求,内心越是空虚。如此,让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长期让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奴役着。长期没有目标地跟着感觉走,最终让自己失去感觉,造成感觉不敏锐、感受不清楚,而成为一个行动粗重的人,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即为“昏沉”跟“散乱”,此即为“不知不觉”。生命中常常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面对危机的机率自然增加,应付变化的能力则相对降低。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如此经验,在激烈跑步后十分口渴之际喝下一杯水,那是清凉透心肝的感觉,我们也曾经目睹手术后的病人对一滴水滋润嘴唇的渴望,如果我们也曾经是那种病人,我们更能体会,在嘴唇上滴上一滴水的感觉真好。好友黄乃辉是脑性麻痹患者,他曾经在慈济青少年的生活营里,以颤抖断续的声音告诉学员们说:“你们要喝一杯水那么简单,而我只是要喝一口水就感觉很辛苦。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妈妈,而我从小就没有妈妈。”刻骨铭心的一段话感动了现场每一位孩子,至今犹言在耳、如影历历。有时候我们也要感恩逆境,它让我们有吃苦的机会,因为有吃过苦,才能体会苦尽甘来的甜美,也更懂得珍惜辛苦过后得来的成果,也因感觉人生有苦,进而激发吃苦了苦的修行念力。有时候我们虽不处逆境,我们也可以透过观想而从中体会当下那一种知足的感觉。
一九九五年,我随慈济赈灾团两度前往柬埔寨,在摄氏四十度的日正当中站着进行大米发放,虽然我们身上带有干粮,但看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们,携家带眷在艳阳天底下苦蹲数小时才能拿到粮票,还要到发粮处大摆长龙才能领到大米,我们实在吃不下那份干粮。如此拖着疲惫的身子又饿着肚子撑到傍晚,大伙回到旅店正准备泡快熟面时,这才发现旅店在白天泡好的开水已不是烫的而只是温的,果腹要紧,大家照泡不误。面虽是软硬不均,但至少还有冒出一点烟的温水汤,这已让我们深深感觉有如荒漠甘泉,珍贵如获至宝。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一碗面,每当忆及赈灾的那碗面,就会心存感恩的想着:“只要有得吃,感觉都很好。”
“感觉”顾名思义就是“感性”与“觉性”。感性可以培养慈悲,觉性可以启发智慧。要感觉很好就要时时培养“好感性”与“好觉性”,要好感性就要心地柔软,要好觉性就要心存正念,如此就会越学佛越靠近佛,越学越有感性,越学越有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