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
发布时间:2020-04-03 11:23:27作者:经藏网“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十一卷)
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包括旁听的人,是不是真在修持求证呢?如果不在修持求证,我认为听这个课是对自己很虐待,也是浪费时间,自己宝贵的生命去玩玩蛮好,浪费在这个上面很划不来,这是提起注意的。若是真在实际的修证上有追求的,有真正的实验的,要特别特别地注意这几段。
我们现在讲到了关于修持的五盖。所谓五盖主要是指修持方面,平常盖不盖的没有关系,你能够睡觉就尽管睡,一谈修持就不是这一回事了。(有问:是否可以接着讲328页,卷十一……)你们不是看过了吗?(有答:不懂。)不懂?不会吧?你们好谦虚……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所谓三摩地就是定境界,真正得定,实际上是一种定慧的境界,说它是定就太笼统了。这里讲的四种、五种,还是归纳起来的定境。“圣智三摩地”,悟了道的定“有五种”,哪五种?以后会说到,这里是提纲要。
“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所谓“圣”字,是已经悟了道的,到了圣人的境界。悟了道的时候并不是不修啊,悟道以后正好修道。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见本性,修法无益。”怎么叫修持无益呢?譬如拜佛、念经,这都是修行啊,这些不过是修加行的,初步的,加行里头的加行,开始的开始,预备的工作。正修行是由戒到定到慧,而定在中心,所以三摩地是定慧的中心。“圣五支”,悟了道以后,包括有五条路的这个定境。初禅圣五支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三禅也另有五支,这五支就是定境的五个状态。
“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有因”,即前生已经修过,有根器,这一生来,又悟了道,具备圣人的资格,那么,他所修的静定境界。圣正是佛法的正知见。
“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十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所以,到了十地菩萨以后,得“金刚喻”定,所谓“金刚喻”即颠扑不破,永远不破的定。那么在“金刚喻”,“喻”就是比喻,比喻它像金刚一样颠扑不破,破掉了最后一品无明,才是成佛。此最后一品无明是哪一品?再说。(有答:身相。)身相那是最初的、最基本的,还没有入圣就已经真的破了身相。譬如说,你们打起坐来已经没有身体感觉了,那还是最初的,那同“金刚喻”定的影子边缘都摸不到。最后一品无明破完了,才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照显教道理。这是进入佛境界的定。
“复有有学,无学。”“有学”定和“无学”定。像你们现在偶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坐得好的时候,那个境界来碰你:“哈,这坐打得好!”好像自己还蛮用功的样子,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死老鼠没有了,这个瞎猫永远是饿着的。这个是“有学”地的定,他正在学。到了 “无学”地,已经快到小乘阿罗汉的境界,不需要再学了,完全到空境界了,但是不是果位,还没有证果。
“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还有一种是“非有学非无学”,哎,大概是我们诸位,你说他懂一点吗,又不懂;你说不懂吧,讲起理论,讲起佛法头头是道。你说他究竟哪一头呢?连光头都摸不到,“非学非无学”,都算不上,可是呢,不能说他没有定境,也有。
“等至者。”有些真成就的人,每一个定境都知道,而且都经验过,而且自己要入什么定就入什么定,乃至入到凡夫定,就可以证凡夫定。就是说,这一篇里头包括这些,这一篇是什么?三摩呬多地第六分的一种。
“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所谓“三摩钵底”是定慧等持的法门,不但是定,定中有慧,慧中即定,即定即慧。三摩地光说定境,正受;“三摩钵底”定慧等持。“五现见三摩钵底”,这是现量境界。“八胜处八解脱三摩钵底”等等等……乃至大阿罗汉灭尽定的“三摩钵底”,本篇下面的内容都是讲这些。这些是属于《瑜伽师地论》中本地分当中,三摩呬多地的第六项的一部分,本题目要记得。
“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怎么叫做定境呢?所谓打坐得定,定是怎么建立?譬如你们大家世俗人,现在的一般人打坐,或者守个肚脐眼了,或者眼睛对着光了,或者感觉呼吸了,做生意学会计了,一、二数息观了,做会计数钱一样,数了半天,然后数数又忘记了,钱又掉了,又抓回来,数息观。再不然守到这里的窍,再不然念个咒子,那根本谈不到定。再不然搞些气脉了,火车通了,背上也鼓一下,哪里搞一下,都在那里搞感觉,浪费时间。
不修气脉还好,每个修气脉的都修了一身病。不是神经晃起来,就是哪里出毛病了,多得很。你看我们在台湾几十年,你统计一下看,大陆来的,道家、密宗那些大师们,当时来了以后,都似天上打了一个炸雷一样,风行一时。我心里听了肚子里一笑,不到三年都玩下去了,销声匿迹。你看最后统计下来,不是心脏病的,就是血压高的、脑溢血、神经分裂,都是这样死的,这里的大师们,什么神仙了,什么教主了……当然,我是什么都不是,所以我可以随便讲。我不想当教主,也不想当神仙,我只想做一个人,可以说,随便乱讲,但是你们注意。都以为打坐就是修定,打坐跟修定毫不相干。打坐是修定练习的基本的必要的一个阶段而已,坐都坐不住,还谈定吗?就是这个话。
定的境界“云何安立”?为什么佛法讲必须要修定?定,三摩地,在逻辑的理论上,怎么建立这个定?“谓”,第一个字,“谓”即是讲,就是说“唯此等名等引地”,就是说唯有上面所讲的等等,叫做修定的“等引地”,平等引导。譬如轮船要进港的时候,速度就放慢了,有海洋知识的就晓得是在等待引港的……每一个码头都有领港的,领港的下到船上,代替轮机师开进去……因为每个码头的海底地形不同,若没有领港的,说不定船会撞到暗礁上,就完了……天下事,事事洞明皆学问……现在说“等引地”,讲到领港的,你要进入道、佛的境界,定就是一个引港的,非走这条路不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但是“非于欲界心一境性”。我们大家都还在欲界中,欲界中最重视男女两性的性欲,爱啊,我爱你,你爱我,爱的要死啊,爱啊、情啊。所以,我在大学里上课,有些女同学公开站起来问:“老师,什么叫爱的哲学?”我说:“什么是爱?荷尔蒙作怪。”爱是自私主义,我爱你,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还是我。我为什么发生爱呢?因为身上荷尔蒙作怪啊。一个人病得要死,荷尔蒙都衰老了,没有了,你看爱不爱?你碰他一下,“痛死了,走开,讨厌!”生病的时候听到声音,“好吵啊!”平常呢,“哎呀,这个声音好柔和啊!”你看,这就叫荷尔蒙在作怪,这个肉体生命。因此,这一点就引起欲界。
欲界不但是男女之欲,一切好看,喜欢好听,喜欢好吃,都是欲界。要想得定,“非于欲界”,跳出欲界,“心一境性”。你们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跳出欲界?不要认为:我在十二楼学佛,或者出家,已经跳出欲界了——你不要做梦了!欲界那么容易给你跳出来。看到一个苹果,带香蕉味的,口水直流,就是欲界,食欲就来的。看到这个床,“哎呦,这个才舒服呢,睡睡。”欲界来了,触的欲界就来了。“这个环境不好啊,空气不流通啊。”你以为这个是什么?欲,色声香味触都是。要等到好空气才能打坐,那不好的空气就不能得定了?那你叫什么定啊?鬼定!定?不要自欺欺人。所以,定“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第一步,离欲尊,你们早晚功课不是念“皈依僧,离欲尊”吗?能离欲者才称得上是僧。所以,定境界不是在欲界里的心一境性。
“由此定等。”由于这些定的关系。
“无悔欢喜安乐所引。”这个文字懂了吧?你们打坐起来有没有后悔啊?后悔出家,后悔到这里吃素,后悔在这里听课,今天做了一点事情后悔,明天做了一点事情后悔,有没有随时在疑悔中啊?有没有啊?随时在悔,在错误中,做人做事随时在错误中就是悔。
“无悔欢喜”,你们打坐的时候有没有欢喜啊?打坐的时候欢喜不欢喜啊?(有答:有。)真的啊?打坐时你们欢喜啊?你们是喜欢打坐,欢喜没有。喜欢跟欢喜有差别,中文要搞清楚。喜欢打坐是贪懒,别的事情不做了,号称我在打坐。欢喜是坐起来心情无比的快乐,到了欢喜境界,看仇人,看要杀你的人,你都欢喜慈悲,只有慈祥,爱护他,这叫做欢喜心。所以,你们打坐有欢喜,那才稀奇呢,要“无悔欢喜”。你们打坐有“安乐”吗?(有答:没有。)对,说真话,两条腿就麻得要死,我的妈啊!叫我的妈啊都不够,要叫我的外婆啊!要加一层,腿发麻,身体不舒服。随时后悔,随时不欢喜,随时不安乐。
什么是定?“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发的,注意啊,心理上没有真正达到“无悔、欢喜、安乐”境界而能引发定境——不要做梦了,不管你修密宗等哪一宗也好,修不成的。为什么心理上没有这个境界呢?因为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不够,道德行为没有成就。所以,偶然打一次坐,觉得自己很好,俨然像一个修道学佛的,那些年轻的小孩子们闭眉闭眼的,那都是装模作样,所以我看到就想骂。因为我这个佛啊,学得“气大佛”,看到就想骂,一点都不欢喜。所以定境界是由“无悔、欢喜、安乐所引”发的。
“欲界不尔。”欲界里头不欢喜啊。你看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你们现在的欲啊是在喜欢听这个《瑜伽师地论》,这也是一种欲。外面那些跳舞场、歌厅,你去看看,我马上替你们大家买票去看看,他们在那里欢喜得很啊。你说他们在欢场中欢喜吗?心里一点都不欢喜。你不相信,去欢场里调查一下。老和尚过去有经验吧?在香港、外国住多的有经验,老和尚讲真话,他在国外长大的,在香港长大。越到欢场,人的心情越痛苦,这是欲界。所以,欲界里头没有真正的无悔、欢喜、安乐,做不到的。欲界里的众生认为欢喜高兴的事,是自欺的心理,没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除非是出离三界,究竟涅槃。所以,涅槃境界是常乐我净的,是极乐世界。欲界里不是极乐世界,众生认为欲界是乐,那是自欺的心理。其实他也不是自欺,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欲界不尔”,欲界没有这个境界。
“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好了,你说,那我跳出欲界成佛了?不对,你到了无色界里不能成佛,没有欲刺激你啊,没有反面的刺激,你产生不了正面的智慧,所以,于无色界中并不能成佛。附带说一句,我们中国文化经常说:哎呀,希望我的孩子没有三灾八难。这句话就是佛学来的,唐朝以后才有。小三灾是刀兵、瘟病、水火;大三灾是风灾、水灾、火灾,这是讲物理世界的灾难。八难,长寿是一难,人活长寿很苦难,尤其是老头子、老太婆活到九十多岁,儿子、女儿看不见了,死掉了,看到孙子,隔了一层了,若再活到一百多岁,孙子也翘辫子了,你说跟下面的曾孙子处在一起,那比孤老还苦啊,如果没有道的话,所以长寿是一难。生在天道中,一难,不能修道,太享福了,没有苦的一面刺激,不会修道,所以无欲界中不能成道。所以上面告诉你,非欲界不是不能得定,“非欲界中于法”,并不是说不得定,“于法全无审正观察”,因为他本来无念。
譬如佛经说,生在北据芦州的人是一难,一辈子也不会修行,也不会闻法,因为他的人生没有苦嘛。北据芦州的境界舒服的很啊,要想吃什么,树上、草木上都有东西吃,比我们吃的鸡啊、鱼啊还好吃。大便时,一蹲,地下就裂开了,自来水抽水马桶就来了,屙完了以后,地下冒出一股水来,把屁股给你洗得干干净净,地再自然合拢来。真的,佛经上告诉你的。而且有曲躬之树,男女两个相爱时,树下一站,本来这个树那么长,马上盖下来,把你遮住了,北据芦州的境界。你说那里的人既无苦,何必求出离,修什么道啊,道是什么他都不知道。太享福了,太福报了,等于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们要不要发愿生北据芦州啊?你看文学上讲曲躬之树,那个树都会帮忙人。如果你觉得:哎呀,这个树帮我挡一挡,我想打打坐……当然,北据芦州的人不打坐,哈。我想在这里休息一下,那个树就弯下来了,树叶坐好。衣食住行都不要操劳的,所以此处是没有佛法,天人中无佛法,太享福了。所以说,“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刚才跟一位同学谈佛学,看佛经,他说:“老师你怎么都看懂?”我怎么都看懂?我也是从佛经上看来的,可是,你们都是不晓得搞些什么。好了,不骂人了。
“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你们研究心理学的、哲学、心理行为、政治行为、教育、军事、政治……你们融会贯通,样样就懂了。他说,其次告诉你,“初静虑”,还不要说是真正得果位的大定,第一步的初禅定如果得到了,初禅定是“心一境性”,非常简单。“说离生喜”,要发起了出离心,离开这个世界升华了,这个内心无比的欢喜来了,喜是心理作用。所以,你们打坐心里喜不喜啊?一点都不喜。尤其我们这里,规定了打坐的时间,你看你们现在已经很进步了,初初来第一个月,你们才是自悔上当不已,我的吗啊!我的外婆啊!到这里来还要盘腿。现在慢慢习惯了,当时有没有后悔啊?(有答:有。)对嘛,这才是老实话,诚实话。当时是: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啊,怎么上这个当,跑到这里来。所以啊,不但没有喜,只有苦恼,甚至还怨恨。像张教授当年学打坐一样,心里想:“拿个炸弹把你们都炸死!一群无用的东西,吃饱了盘腿坐在这……”是这样。
但是呢,要到什么时候?到初禅定,才能生出离心,生出了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生出来,不仅是打坐的时候,随时随地心里都是喜悦,脸色上一看,这个人都是喜悦的。你看我们大家,你到社会上,马路上,我们一堂人也一样,都是讨债的面孔,跟我一样,欠你多还你少那个样子,一脸的讨债相。尤其是你们不高兴的时候(师做表情)……(众笑)我是学你们的样子给你们看啊,注意啊,你们平常不知道,真的啊,没有一个喜容。所以,你们讲学佛,你说日常行为上……不要吹牛了。慈、悲、喜、舍在你脸上的细胞里都找不到半分,一望而知,有没有修持的人。第一是没有喜色,不是“银行面孔”,就是“邮政面孔”,邮政局那个卖邮票的,那个烦的样子,银行里那个数钞票的,你看他多烦啊,再不然就是讨债的面孔。人生几个有喜色?所以啊,要“离生喜”,初禅定的境界,一望而知,他的脸色、神气都有喜色。
“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又于五法修习圆满。谓欢喜安乐。及三摩地。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十一卷)
“由证住此断除五法。”“住”在这个初禅境界,“断除”什么呢?“断除五法”,五种法,五种东西。佛啊,佛法真是世界上,再没有哪种学问智慧高过它了。五种什么东西啊?你们文字看了,怪不得你们说不懂,是不懂,真的。
“谓欲所引喜”,嘿,当我们想吃的时候:“呦,这是红烧鸭子啊!嘿嘿……嘿嘿。”爱喝酒的人呢,譬如我们有两位老朋友,我说:“来,吃饭……我们今天喝酒。”
“酒啊,最近不大喝。”我说:“你看看这是什么。”“哎呦!茅台!哈哈,贵州茅台!”我说:“对啊。”“真的?”我说:“我手里还有假的啊!”
“哎,我要喝一点,我要喝一点……”那个之喜欢,“欲所引喜”,欲界所引喜是非究竟的,乐极就生悲,对不对?欲界乐极就生悲,你看欲界中人,碰到喜欢的事,那高兴的就流眼泪了,非究竟喜,“欲所引喜”。那么,这种不健全的心理,到什么时候断除呢?得初禅定。现在你看懂了吧?我这样一讲就看懂了吧,嘿,你们好聪明,一点就懂。“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哪五法?“谓欲所引喜”、
“欲所引忧。”“欲所引忧”的心理晓不晓得?你们想不想发财啊?不想啊?我想啊,你们想不想?(有答:想。)想啊,好想啊。欲,发不了财烦死了,“欲所引”发的“忧”愁。你们想不想学问好,文章写的好?最好不要坐在这里挨我骂,使我坐在你前面听,换个位置骂骂我,喜不喜欢?这也是欲啊,结果做不到,烦了,“欲所引忧”。
“不善所引喜。”不善法,马杀鸡(massage)按摩,你说是善法还是不善法?很难定。按摩同揍人是一样的,这个人体很贱,轻轻地打,舒服,拍孩子,乖啊乖啊,尤其是妈妈拍,好亲爱啊;打重一点,你看舒服不舒服?所以,“不善所引喜”,我们许多喜欢的事是不善法所引。香港脚痒了,把它捏破了,一边流血,哎哟,那个嘴咧起来,一边越捏越有味道,(众笑)“不善所引喜”,懂了没有?哈,你们都有经验噢,(有答:没有。)你没有香港脚啊?你这个人生很可惜,缺了一块,赶快去传染来,才可以体验一番。所以人啊,轻微的打你,叫做按摩,马杀鸡;重的马杀鸡就叫做受伤害。所以,哪个是善法,哪种是不善法,很难讲。所以,心理学上说,有些人有受虐待狂的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人家虐待,这就是“不善所引喜”,懂了吧?
“不善所引忧。”这个就不要讲了,相反的就懂了,对不对?不要举例子了,“不善所引忧”,这个大家都有经验。
“不善所引舍。”这要给你们讲了,恶法所引的舍。譬如你碰到万事不如意,只好看开了:“哎呀,我看空了。”你不是看空了,是不善所引的,只好丢下。如果给你得意了,你会丢下?你会看空?你会把头发去剃掉?嗨,奇怪了。是真话哦,这是“不善所引舍”。这些五法,都属于世间的,严格讲,非善的;但是,严格讲,也是欲界中普通的心理行为。这还是讲原则,如果是真正学心理学的,拿到佛法这五点,可以写一部专书,又是一百万字,发挥起来,找许多资料。
那么,这些心理状况要得初禅定才能断除。所以,你们听了这个话,然后做错了行为,就可以跟我说:“老师啊,你原谅我嘛,我没有得初静虑嘛。”呵,所以我就不会骂你了,那些不得初定的人,当然都在这五法里转,对不对?所以,你要深入地了解,自己观察自己的心理行为,这些也是戒,但是,戒律是压制性的,不是究竟,非要得初禅定,这个心理行为才能转得过来。
“由于五法修习中圆满。”还有“五法”。因为得初禅定,得定了,所以圆满人生。
“谓欢、喜、安、乐。”“欢喜”是心理的,“安乐”是生理的。所以,我们大家做人,活着,你们自己想想看,每天心里欢喜吗?不欢喜;身体安乐吗?不安乐。要想得身心安乐,除非得定。这个得定怎么得?修习圆满,要修定来,修来的,是修行修来的。
“及三摩地。”以及三昧境界,这是五法:“欢、喜、安、乐、三摩地”。你若没有学过会计,就搞错了,认为只讲了两句嘛,五法在哪里?你找死了,找了半天。他说完了。
“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怎么叫“欲所引喜”呢?他说,人在世界上“妙”的“五欲”里头,即色、声、香、味、触五欲。
“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你修定要注意,你们打坐修定的时候,会碰到“欲所引喜”,普通叫做魔障,入魔了,武侠小说就说“走火入魔”。有本小说是写道家的,《绿野仙踪》,你们看过没有?讲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去求仙,学神仙,神仙碰到了,结果快要成仙了,师父拿境界试验他,结果入魔障了,要注意这个事。所以在入定的境界之初,“欲所引喜”,就是说,你阿赖耶识习气里头种子爆发了。所以,为什么你们打坐有几天好,“老师啊,我今天坐的很好啊。”你不要说,我已经知道你下一句了,明天就糟的很。正当你要进步到一个境界,你阿赖耶识的习气里头,它自己种子本身变成魔障会诱惑你,“欲所引喜”。“于妙五欲,若初得时”,刚刚得到,快要进入定境;刚刚在定境中,正在定境中,忽然,一个境界看见了,忽然听见了,忽然呢:“哎呀,这下定的好舒服……好像妈妈小时候抱我一样舒服。”完了!“或曾领受”过,经验过。“由此诸缘,忆念欢喜”,然后越想越欢喜,本来在定,慢慢走入魔境界去了。
“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不打坐还好,一打坐起来,“想当年……”引起许多烦恼忧烦。想爸爸、想妈妈,想小的时候,“哎,我当时要是跟他结婚啊,我现在免得在这里打坐了。”越想越苦恼,然后坐不住了。都是在你快要入定的这个阶段,马上就来,那是魔障。哪个魔你呢?不是撒旦,也不是坏旦,是你自心魔自心,阿赖耶识种性业力所引发的。
其实,你若懂了,出世间法学佛跟做人世间法一样。一个做事业的人,事业快要成功到手的时候,魔障就来了,就是你最后一分钟,忍得过去,你就成功;忍不过,你就失败了,有这样严重,所以世法佛法是一样的。因为你们没有做过事业,你们做过什么事业?噢,那个董事长现在正在做事业,但是他还没有谈到大成功。你要注意,听了佛法,一个事业快要成功的那一刹那之间,跟学佛一样,那个相反的魔障境界就来了,你要看得清楚,大智慧认得清,“咔嗒”一个劫数就过去了,不然就全垮,退下了。等于你打球,等于你开车,等于你跑步,最后一秒钟过去了就过去了,失败了就失败了,那么前功尽弃。学佛也是如此,更难。所以,不是理论,你们搞了半天,光在那里搞佛学,搞了半天有什么用!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不善所引喜者。”是什么呢?你看《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给你说的多详细啊,每个心理,每个修行行为,一点一点的,真是菩萨啊,无比的慈悲,怕后世人有一点不清楚,都给你讲清楚了。
“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举个例子,“如有”即假定,有一个人“与喜乐俱而行杀业”,喜欢、快乐同时来,结果犯了杀生戒,这个懂不懂?这个叫做“不善所引喜”。你们想想看,你们有没有犯?
讲两个故事给你,五戒里面有一条戒是不准喝酒,佛的戒律,对不对?原始佛的戒律,释伽牟尼佛没有规定不准喝酒。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居士喝酒醉了,觉得喝寡酒不好,寡酒就是一个人喝酒,没有酒菜不好。看到邻居家跑来一只鸡,他忽然想起:鸡肉配酒很好,就杀了鸡,结果越喝越有味道。然后,隔壁邻居的太太跑来找鸡,因为他喝醉了,就把她奸淫了。饮酒使杀、盗、淫、妄都来了。因此事一犯,佛弟子们提出报告,佛说戒酒。到了中国来,中国有些高明的人,像郑板桥这些人,很高明,“酒能养性”,道家、密宗不戒酒,但是有个限制,喝醉了犯戒,不喝醉不犯戒。“酒能养性,仙家饮之;酒能乱性,佛家戒之。吾者,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很高明。这是酒戒的道理,你看,一条酒戒,这叫“喜乐俱”犯了杀业。
还有一个……佛经很难读,很难懂,佛经戒律里有很多东西。戒律里称结婚叫做什么?结婚叫“聚头做淫杀”,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公开的奸淫就叫做结婚;秘密的偷情就叫犯罪。公开地奸淫一个人,男的奸淫女的,女的奸淫男的,大家都同意,还盖了图章,还恭喜,举杯,然后把鸡啊、鱼啊都遭了殃,杀生。所以叫“聚头”,大家聚会在那里犯杀生、淫戒,共同在犯,然后还认为,这是人道,人文规范。像这种就是“喜乐”所引“俱”而行“杀业”,这属于不善所引的喜。看起来这一家是在办喜事,实际上是极不善的行为。你说佛说的对不对啊?在家人讲一下公平话,出家人说的不算数,这就是佛法。好了,我们休息一下,所谓中间休息啊,这叫做“共同承认的偷懒”(众笑),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