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译文--妙境法师
发布时间:2020-03-16 14:55:43作者:经藏网如此已经说完有余依地。
什么是无余依地?应当知晓此境界也有三种相状:一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二是寂灭方面的确立安置,三是寂灭别门名称的确立安置。
什么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确立安置?指前面说过除开五种境界中无余依地,应当知晓就是这无余依地所统摄,所说的五种境界,指的是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
什么是寂灭方面的确立安置?指由二种寂灭确立安置此无余依地:第一、由於寂灭的寂灭离绝,第二、由於达到无损身恼心的寂灭。
什么是寂灭的寂灭离绝?指先在有余依涅盘境界身心契合四种寂灭,现在在无余 依涅盘境界中,也有最胜的四种寂灭:第一、达到一切言教都不能表述的寂灭,第二、达到八种依托全都不相应的寂灭,第三、对身的依托、对苦恼的依托全都寂灭;第四,产生对身和苦恼依托的内心疑虑种子寂灭。……
什么是达到无损身恼心的寂灭?指与八种依托全不相应,与一切烦恼、众苦、流转、生起相违背,在阿赖耶本体识中转得的结果,显现真实的不漏落六道轮回的境界。如说比丘永远寂灭,称名为永处真正安乐。又如这样说:真实存在著无续生出、无渐长起、无诸造作、无作为相、无出生前後相等事,也存在著绩生出、渐长起、诸造作、作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现象:如果未来一定没有作为真实涅盘存在的无续生出、无渐长起、无诸造作、无作为相、无出生前後相等事,我至终也不会述说有续生出、渐长起、诸造作、作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现象存在,和永远超脱这些现象的涅盘存在:因为真实存在著无续生出、无渐长起、无诸造作、无作为相、无出生前後相等事,所以我才述说有绩生出、渐长起、诸造作、作为相、出生前後相等事的世俗现象存在,和永远超脱这些现象的涅盘存在。世尊依据此密意述说的教言极深、广大、无量、不可言教,这就是所说的寂灭。由於其中所具有的功德难以知晓,所以称为极深;由於极其宽广博大,所以称为广大;由於无有穷尽,所以称为无量;由於不能明确用言语表述、不偏执二边,所以称为不可言教。
为什么说其中的密意不能明确用言语表述?因为有、非有,不可言说;物质现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虚幻不实的,不可言说;感受现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虚幻不实的,不可言说:思想现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虚幻不实的,不可言说;行为现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虚幻不实的,不可言说;识认现象既是存在的,又是虚幻不实的,不可言说。形成如此不可言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此是清净真如显现的,一向没有垢染,这就称为达到无损身恼心的寂灭。
如此二种寂灭,总括说成是一种寂灭的确立安置。
什么是寂灭别门名称的确立安置?应当知晓此中寂灭别门名称有无数种,如所说的常、恒、久住、无变、有法、舍宅、洲渚、救护、归依、所趣、安隐、淡泊、善事、吉祥、无转、无垢、难见、甘露、无忧、无没、无炽、无热、无病、无动、涅盘、永绝一切戏论,如此等类,应当知晓称名为寂灭的别门名称。这就称名为寂灭别门名称的确立安置。
《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
如此已经说完关於三乘修行人凭依、修行境界的基本义理部分。
其次,说对诸修行境界决断选择的善巧方法,以此抉择善巧方法作为依托,就能对一切境界的疑问正确回答。现当先说对五识体相应的境界、意境界的决断选择。
问:前面说到种子的依托即阿赖耶识,但是没有说到经文中有阿赖耶识、有阿赖耶识的因缘、关於阿赖耶识的广泛理义。什么缘故不在经文中说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什么因缘?有哪些关於阿赖耶识的广泛理义应当知晓?
答:由於这些内容的建立是佛世尊甚深的密意,所以不说,如世尊所说的:
关於阿赖耶识的道理,非常深奥,非常难懂,阿赖耶识中含藏的一切种子,就像瀑流一样连续不断。对一般的凡人、外道,我(佛)不愿宣说,就恐怕他们对阿赖耶识进行虚妄分别,妄执为「我」。
而且,咀柁南颂又略说:
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
由八种相状证明阿赖耶识肯定是有的,这八种相状指如离了阿赖耶识,能有执持六根摄受六识的依托不合道理、诸识同流转最初生起不合道理、意识明了对象境界体陆相不合道理、具有种子性不合道理、认知识别有各种功用不合道理、根身有各种苦乐感受不合道理、能处一切心心所活动不再散动流转的无心定不合道理,命终时识逐渐舍身现象的存在不合道理。
什么缘故如无阿赖耶识能有执持六根摄受六识的依托不合道理?由於五种原因。哪五种原因?指阿赖耶识是以先世造下的业行作为因,眼等转识是以缘接识别现在世各种现实境界作为因,如所说的因为六根及对象境界、调动各种心理活动作用境界的力势,所以诸转识生起,直到关於转识的更广泛的说法,这些称作初因。又六识体是有善性、不善性和不善不恶性等性差别可得的,这是第二因。又六识体不可能具备不覆障善道的不善不恶性和含蕴异熟果报之类的功能,这是第三因。又六识体都是各依托各根身流转的,如果那些识都只是依托各自根身流转,那么应该存在著对那些根身的执持摄受:除六识体各自依根身流转外再无什么对它们执持摄受,就不合道理:假设六识体各别都能执持摄受其他所有识,也不合道理,这是因为阿赖耶识远离了,这是第四因。又如果六识体各别作为执持摄受其他根识的依托,那么它们会常常反复地发生执持摄受的过失,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眼识有时缘境流转有时不缘境流转,其他五识也是这样,这是第五因.……
什么缘故如无阿赖耶识,诸识就不能同时流转生起,因而执迷一识最初生起不合道理?指有人发难说:「如决定有阿赖耶识,就应该有二识同时生起。」应告诉他说:「你将本无过错的诸识能同时流转生起的事相错误地看作是有过错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阿赖耶识是容许二识同时流转的。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有一人,同时想眼见以至想意知,随著只有一种识最初生起,就不合道理。这是由於这时调动内在各种心理活动趋向境界的内心活动是没有分各识先後差别的,根身、对象境界也是这样,凭什么缘故说诸识不能同时流转?」
什么缘故如无诸识同时流转,与眼等识同时运行的意识就不能认知清楚对象境界体性相呢?指有时忆想过去曾经接受过的境界,这时意识的运行不能认知清楚对象境界体性,并非是意识面对现前境界运行时得出如此不清楚的相,所以应该承认诸识同时流转,或承认单独的意识不可能认知清楚对象境界体性相。
什么缘故如无阿赖耶识,存在种子性不合道理?指因为六识体辗转变化不定不能成为种子识。……又那诸识长时间停断运行,不合於种子识的相续长久时流转的特性,所以这也不合道理。
什么缘故如无诸识同时流转,认知识别有各种不同的功用不合道理?指概略说有四种功用:第一、认知识别身外物质世界整体相的功用,第二、认知识别自身感知器官及运行被执持摄受相的功用,第三、认知识别自我意识的功用,第四、认知识别六识各自境界对象的功用。此各种认知识别功用诸识可在极短极短时间裏同时流转中获得,所以说一种识在一个极短时间裏有如此等等不同功用是不合道理的。
什么缘故如无阿赖耶识,根身有各种苦乐感受不合道理?指如有一人,或合理地思惟,或不合理地思惟,或处於无心定止停一切内心想动,或随有寻求察思,或处在定心,或不处在定心,这时在根身中种种苦乐感受同时生起,这并非一种而是多种感受差别根身应该是无有的,然而现前却得到多种不同感受,所以肯定有阿赖耶识。
什么缘故如无阿赖耶识,能处在停止一切内心想动的禅定不合道理?指如无阿赖耶识,入这样的定心应该如同舍命时识离开身,而非不离开身。然而入这样的定心正如世尊所说的:应当在这时识不离身。
什么缘故如无阿赖耶识,在命终时识逐渐舍离身不合道理?指人在临命终时或者从上身部分识逐渐舍离,冶触的感觉渐渐升起;或者从下身部分识逐渐舍离。不是像那意识有时不运转。所以知晓只有阿赖耶识能执持根身,此阿赖耶识如舍离,即在身体部分有冶的感触可以得到,身体却没有知觉:意识因有时不运转,所以不是像这样逐渐舍离,所以如无阿赖耶识不合道理。
又其次,略语说:
所缘或相应,阿赖耶识和各种转识互为因缘,阿赖耶识与转识同时发挥作用,杂染流转与涅盘还灭。
概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状建立间杂污染流转,由一种相状建立涅盘返归净静。什么是四种相状建立间杂污染流转?应当知晓是由於建立在认知作用对象境界过程中流转,由於建立阿赖耶识与其他普遍相应的内心活动形式共同相应在认知作用对象境界过程中流转,由於建立阿赖耶识与其他转识互为因缘流转,由於建立阿赖耶识与诸转识同时流转。什么是一种相状建立涅盘返归净静?指因为由建立间杂污染流转和建立由涅盘从问杂污染返归净静。……
什么是建立阿赖耶识由间杂污染涅盘返归净静相状?
指概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问杂污染法的根本。为什么这样呢?由於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的根本,能生出诸感知神经、感知神经所依托的器官及诸转识等;也是器世间生起的根本,因为此识能生起器世间;也是有情众生互相起长的根本,因为一切有隋众生相对互相作用促增……;又此阿赖耶识因为能够执持一切法的种子,在现在世是作为苦体存在,也是未来世苦体产生的原因,又是现在世使苦因集起的原因。……
其次,阿赖耶识摄持的趋向涅盘解脱范畴和趋向现观方便决断选择范畴的等等善法种子,这些并非致世苦因集起的原因,因为趋向涅盘解脱范畴的善根是与流转相违反的。除趋向涅盘解脱范畴等善根外的所有世间的善根为因由,此趋向涅盘解脱的善根生出,转向更明了盛旺;由於得此因缘,那些世间善根的种子转得有功能,转得有势力,使得种子品位的增长很快成立;又由於这些种子品位增长,那些种种善法转生得更明了盛旺,又还能感招将来转成更高品位、更胜妙、可爱、可乐的诸异熟果报生 又由於依托这摄持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世尊说:有眼界、色界、眼识界圣有意界、法界、意识界等十八界。这是由於阿赖耶识中有种种界。……
又此间杂污染的根本阿赖耶识,由於修习趋向涅盘解脱、趋向现观方便决断选择等善法,才能转成涅盘返归净静。此修习善法,如果是诸凡夫以自己内心的转识相作为对象境界起动认知思惟,保持住这修习方法,就能进入最初对圣谛的现前观察。如果不是未见圣谛的人在诸谛中未能获得如实现证的智慧,就能通达摄持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此未见圣谛的人修习了如此善法,或者进入声闻乘的圣者本性的脱离生死境界,或者进入菩萨乘的圣者本性的脱离生死境界。通达了一切法真实性,也能通达阿赖耶识,定然在这时能总观察到自心内一切问杂污染的法数,也能完全知晓自己因对身外境界未能破除妄执,从而被束缚不能如实趋向自在解脱,也能完全知晓身内因有执迷永恒真实主宰的粗重法拖累,从而使自己被束缚不能如实趋向自在解脱。
又修习观想心行的人,因为阿赖耶识是属於一切名言概念的种种虚幻心行法数的依托,概括那些在阿赖耶识中的心行法,总括一团无常、一积皆苦、一聚诸蕴。观察认知到了一五蕴假合虚幻,由於修习缘接到证悟真如境界的智慧并多加修习就能转依。转依不间断,应当已断灭阿赖耶识。由於此阿赖耶识已断灭,应当说已离绝一切问杂污染心性的法。应当知晓转依,由於与间杂污染流转法相违反,所以能永远对应治除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变化无常的,具有取果受果性:转依是恒常不变的,没有取果受果性,因为只有修圣道证达真如境界才能涅盘返归净静。又阿赖耶识始终随带有一切粗重的执妄,涅盘返归净静却是最终远离一切粗重的执妄。又阿赖耶识能令烦恼相绩,障蔽解脱道现前「转依」则能令解脱道现前,不使烦恼相续生起,应当知晓阿赖耶识仅仅就此建立因性和非亲自生因性。又阿赖耶识使得在善法和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法中不能自在无碍:涅盘返归净静能致使在善法和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法中得到充分自在无碍。又阿赖耶识断灭相状,指由於此阿赖耶识真正断灭,就舍离二种取,那人的身虽然未变,如同有了变化。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未来後有身的
苦因断灭,就舍离了对未来後有身的取受;因为在现在法中的一切烦恼因永远断灭,就舍离了现在法一切问杂污染法的依托的取受。由於一切粗重拖累的执妄永远离绝,只剩维持身命的条件暂时存在。由於还有这维持身命的条件暂时存在,所以经文中说这时只是取有因自身内残有粗重执妄拖累所带来的感受、对资养生存的最低物质条件的用受,更详细说直至在现在法中一切所取有的感受,完全灭尽。
由於如此建立了间杂污染法的根本、调动内心修习趋向湼盘解脱等善法通达摄持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建立湼盘返归净静,应当知晓阿赖耶识的间杂污染由涅盘返归净静的相状。如此已依据最超卓谛义的道理,建立了心意识各种名称涵义差别,通过这些道理,应当随顺著决定明了三界等诸心意识的一切问杂污染法和清净的道理。其他小乘声闻敦法显现的心意识理义,只是随所软化的有情众生形成的差别,是佛菩萨为了软化婴儿般的小乘众,启示与他们相应的智慧权且作的宣说,是使他们容易进入圣道的善巧方式。
概略说应当知晓通由二种相状建立对法相分析辩别的论事:第一、先概述元义,第二、就循依如此概述的元义然後必逐一详辩。
什么称名为先概述元义?指概述流转的间杂污染法类的事项及涅盘返归清净类的事项。……
什么是就循依如此概述的元义然後必逐一详辩?指概略说通由四种相状来详细辩析那些元义,哪四种相状?第一、辨析不同门派的不同名称及涵义,第二、辨明体性相状的差别,第三、对词义解释的差别,第四、对事义从各种不同方面分析确立它的类别及属性。……
如此概略引述与此理论境界智慧顺应的论议所有的基本事项,其他的一切论议事 ,都能随此范式举一反三觉悟了知。普遍存在於经典十二分教中的一切诠论,如同(摄释分)所述的,应当知晓它们的相状。
如来的法教,数没有限量,怎能全部述完直到无边的彼岸?只要随此范式,引申发挥,顺随义理归趣推导,众聪明智慧的人对其余的一切法敦,应能正确寻求思索,应能真正觉悟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