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楞伽经详解

发布时间:2022-02-26 08:54:42作者:经藏网

【原文】:“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解说】: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修行缘觉乘无间种性的人,一听佛说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缘的变化是连续不断,因果循环往复的,从而悟得无生的真谛,这恰合自己的心愿,于是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悲感交集,以至于痛哭流涕。从此之后远离一切缘,所有尘缘不着。各别缘指的是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缘。

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听说佛法能示现种种身,具有种种神通,离合诸多变化,马上就能接受。

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菩萨们在传法时若发现众生当中有如上特质之人时,那说明他们具备缘觉乘无间种性,这时就该随顺向他们传授缘觉乘之法,具备如此因缘的人就是缘觉乘无间种性之相啊!

声闻、缘觉所悟之法皆不出四谛。声闻是从苦谛上悟,知苦断集得人无我之偏空觉。缘觉乘则从集谛上悟,观十二因缘,发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人法两空觉,显然缘觉乘要比声闻乘悟得深。缘觉乘又称辟支佛,辟支就是缘的意思,觉就是佛的意思,因此缘觉就是辟支佛。从大小乘佛法上来讲声闻缘觉都属于小乘,菩萨属于大乘;若从三乘佛法上讲声闻属于小乘,缘觉属于中乘,菩萨属于大乘。缘觉与菩萨不同之处在于缘觉是独觉,自己觉悟,自利,从不主动传法,你向他求教,他还要在定中看你前生是否与他有缘,有缘则说,无缘则不说,因为若无缘说了你也不信,他那等于白说,他一句废话都不会说;而菩萨乘则是自利利他,不仅自己好,还要让众生和他一样好,能生起大悲心,广说佛法,普度众生,因此能够圆满而入佛地,缘觉乘不能入佛地。

大悲心不是指特悲伤的心,是一种超越状态下的悲,是无悲而悲,菩萨们因无悲而悲获得无穷的法力。菩萨乘悲悯众生不分善恶,如阳光雨露滋润万物生长,譬如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小草、大树,病毒病菌、益虫害虫皆恢复了生机。所谓的善恶只是相对于人类来说,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善恶,病毒病菌相对于人类是恶的,但相对于大自然却是维护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人类讨厌苍蝇,可是没有苍蝇,燕子会被饿死;人类讨厌蚊子,没有蚊子,蜻蜓会被饿死;人类讨厌瘟疫,瘟疫却是制衡人类无限度扩张的有力武器,正是在毁灭中人类才维持了自身的良性发展。何为善何为恶?无善也无恶!一切法如幻,众生在这生死轮回中折腾来折腾去执迷其中不知醒悟,苦海无边,因此菩萨们才生起超度众生的大悲心。

这大悲心法力之大是不可想象的,世间万物、山河大地无不受惠。大悲心与世间的善心不可同日而语,举例来说,某善良的人见到张三因家里穷看不起病,便心生怜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捐钱捐物找名医,整天心里就惦记着张三什么时候好,满脑子都是张三,后来又听李四出车祸,心里又装了个李四,为了张三、李四一天到晚把你忙得连饭都吃不好,终于把你给折腾出病来了。你是不是好人呢?你是好人,但你就这么大本事,天下有多少人遭难,你都能救得过来吗?你做好事为什么还生病?因为做好事也是在造业,在造善业,造善业为什么也生病?因为你自以为你做好事应该是善有善报,但你忘记了一点,做什么事都需要按规律办事,你为了张三、李四而违背规律不好好吃饭,心事重重,严重违背生理规律,焉有不病的道理!而菩萨们做善事从来不起心动念,既不喜也不悲,心里绝对无牵无挂,既有众生又无众生,如月光入于水出于水,自由自在,不沾不染。如果心里总是牵挂着一两个人,为这一两个人服务,你想那能有多大的法?菩萨心里没有任何人,因而能够普度所有的人;心里没有众生,所以能够普度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大悲心。菩萨们因不起心动念,因而不造善恶业,虽有净业但净业不形成业力,因而不流转。菩萨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就去哪,行任何善事都如蜻蜓点水般轻松,不受任何约束,心里无牵无挂,得大自在!

菩萨既能不知疲倦地做事而且还自在?对!人家就有那本事,羡慕去吧!而缘觉乘并不自在,自娱自乐,又不能像菩萨那样随便玩,随便做事有什么意思啊!缘觉乘的法力不够,因而入不了佛地。

有人问那得修到哪个阶段才有这样的法力?第八如如不动地。到了第八地,若生起大悲心就是入大菩萨道,若无大悲心则不是。所谓如如不动就是不论做什么事,包括行走坐卧在内都可以在定中,天塌下来都不会动摇,但要想出定就可以出定。随意!

【原文】:“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解说】:大慧!如来乘无间种性一共有四种:一、自性法无间种性,自性即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二、离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即三无自性,遍计所执无自性、依他起无自性、圆成实无自性;三、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即证得无分别圣智,能以智照见观察的种性;四、外刹殊胜无间种性,证得无量无边佛刹广大之相,也就是在心外各个刹土里的化身,随类而现庄严,殊胜无比。大慧!若听说此四种无间种性之法及闻说根身器界皆自心所现等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不怖,就是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原文】:“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解说】:大慧!不定种性就是在三乘佛法中,不论你说哪一乘,他都能接受,很容易悟入,随你所说法而成。三种这里指三乘。

【原文】:“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解说】:大慧!此五种无间种性是众生未修佛法前最初的根性,为了超度他们悟入无所有地才建立的。他们若能自觉如来藏,烦恼习气除尽,见法无我,在得三昧乐住声闻之后,(不沉溺于乐中,遇佛缘,得大悲心,继续修炼,不懈怠),就能够获得如来最胜之身。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解说】: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须陀槃那也叫须陀洹,是声闻乘的初果,证得该果者在欲界世间还要轮回七次,最后才得以跳出三界到达阿罗汉果位;往来指声闻乘的二果,即斯陀洹,斯陀洹需要在欲界再往来一次,才能到达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三果是阿那含,阿那含叫不还果,意思就是死后不再回到欲界受罪,而在色界和无色界往生,也就是在天界往生,如果进一步修炼就可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乘的四果是阿罗汉果,到达此果位者即跳出了三界,不再受三界生死,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声闻乘从初果一直到证得阿罗汉果位依然还有无明及所知障未除尽,仍属于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三乘、一乘及非乘都是我所说的。三乘是对声闻缘觉和不定种性而说的;一乘是对如来种性而说的;非乘则是对不是修佛法的人说的,也就是各别种性说的。只因为愚夫缺少智慧的缘故,诸圣们才不得不远离寂灭,随顺说三乘等差别之法,(因为诸圣在寂灭状态时一乘也没有)。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第一义法门远离于能教之佛以及所教的众生,诸圣住于无所有境界,一乘尚且不立,焉有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诸禅是指四禅,无量指四无量心,无色是指四无色定,三摩提就是三昧,即一切菩萨所得定称之为三昧,其余的都不称三昧。三昧之定属于大定,正定,正受,其余的都是小定。受想悉寂灭指小乘的灭尽定。以上诸法心量皆非也,

【原文】:“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 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解说】:一阐提是梵语的译音,原意为正有欲望之人,意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贪心太大,极恶的意思。修多罗,指的是佛经。毗尼翻译为戒律。

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所谓的极恶,并非就是极恶,如果注定是极恶,世间焉有由恶转善解脱之理?

一阐提有两种:一者,舍一切善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有两种:一种是断一切善及舍去无始以来本自具足的救度众生的愿力。人生来皆具有佛性,只因受无明之染熏,与六尘结缘,才生妄想,妄想生则正觉去,致贪念无穷,才断善趋恶也。譬如人一降生便与母乳为缘,因缘而生长,因生长而食欲日增,乃至由母乳到饭食到果蔬到各种肉类,所吃的东西花样越来越多,花样多则有了比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品味越来越高,不能满足时便又哭又闹,看到别的孩子吃就馋得不得了,于是便想方设法骗大人的钱甚至趁大人不留意偷家里的钱,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由小偷到大偷,甚至到抢劫,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贪是一切恶之源也。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什么是舍一切善根?就是诽谤大乘佛法及恶语攻击。这样的恶言恶行不是随顺佛经戒律的解脱之法,舍去了一切善根,所以无法证入涅槃。

二 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第二种一阐提是菩萨一阐提,一些菩萨出于发自本心自愿方便的缘故不证入涅槃,不是不能般涅槃,而是发愿要等到一切众生全部证入涅槃之后,自己才般涅槃。(而众生不可能度尽,因此这些菩萨们也就永远不能证入涅槃,比如地藏王菩萨)。大慧!像一些菩萨们为了度尽众生之后才般入涅槃的,就被称作不般涅槃的法相,这同极恶一阐提永远也无法般入涅槃的情况差不多啊!

【原文】: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解说】:大慧问佛:“世尊!您所说的这两种一阐提哪一种毕竟不般涅槃?”

【原文】: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解说】:佛告诉大慧:“当然是菩萨一阐提了,因为菩萨一阐提已经证得了一切法空,这一切法空就是涅槃相,别无其他的相可得,只是菩萨们为救众生故,不住于涅槃罢了,因此毕竟不般涅槃之相绝不是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之相。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并非无法证入涅槃,如果对他们施以如来神力,说不定在哪个时候他们受到了感应就会生起善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来不舍一切众生的缘故。因为要度尽一切善一切恶之故,菩萨一阐提才不般入涅槃。”

如来神力,是密宗的说法,这种力不是强加的,是无为力,是一种感应,能否感应关键在于是否有缘,有缘则神力起作用,无缘则神力不起作用,现在不起作用不等于将来不起作用,万法皆变,时机一到作用必定生起,神力以不变而应万变,因此神力对于一切善恶终究都会生起感应。密宗认为佛如母,众生如子,母要育子而子不肯接受,则不能感应,因此说佛法不度不信之人。但佛是不动的,人是变化的,这一生不度是因缘未到,不等于下辈子不度,一切善恶终有被度的相应的机缘,只因佛不舍众生故。

有人问,如果极恶的人生生世世都愿意做恶人怎么办?这不可能!因为造恶业者必受恶报,必在六道里受尽折磨,再恶的人也是为了活着而去行恶,谁不想好好活着?谁愿意受罪呢?你看那些在监狱中接受改造的人,绝大多数不都醒悟过来了吗?谁愿意失去自由蹲监坐牢呢?当他的罪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自然会醒悟过来,只要他醒悟就行,佛绝不会怪罪他以前的行为,这个时刻就是神力与他感应的时刻。另外,他以前所受任何恶报都与佛无关,是他自作自受,与恶结缘而自然引起的,佛也不愿意看到他受恶报,因此才发大悲心救度他。

【原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解说】:大慧!大菩萨们应当善巧通达三自性。什么叫三自性?就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是从五法中的相生起,是因缘起,以他而起。

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自性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原文】: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解说】:大慧问佛:“世尊!妄想自性从相生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 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 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解说】: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太虚大师、憨山大师等将此句断为“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不是很准确。“相相”指事物种类繁多的意思。现举例来说明此句的含义。假如你曾经生活在农村,但你十分向往城市,经过努力你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你被分配到一个城市的单位里,当你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对面竟是一位令你怦然心动的女子,女子一时间也被你的帅气迷住了。这个办公室里只有你们两个人。开始的时候,你们两个都感到不好意思,但相互认识之后,一交谈发现彼此特别对脾气,越谈越投机,彼此眉来眼去渐生爱慕之情,越走越近,两只手终于牵在了一起。一天恰逢该女子过生日,你买了鲜花准备送她,结果当你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一个让你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男朋友从国外归来了,这次是专程接她去国外定居的。

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首先反映了缘起自性。这件事的自性是什么?就是你和她之间的爱情,这个爱情是怎么产生的?是因缘而起。你生活在农村,但你不喜欢农村,因此你想与农村断缘而到城市去,这个城市就是你的所缘缘,也就是你所追求的缘,但到城市必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增上缘,你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在城市找到了工作,这些都是你的增上缘。找到了工作也就意味着你将在城市里定居下来,因此你也就找到了你的所缘缘。正因为你有了工作,才有机会见到那个女子,因此工作是你对她产生爱情的因缘,有了这个因缘,你的心里就有了她,她成了你的所缘缘;她的心里也有了你,你也成了她的所缘缘。她牵挂着你,你牵挂着她,这种感觉缠绵悱恻,连续不断,这就是等无间缘。而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办公室、彼此工作面对面则是你们的增上缘。所有的这一切缘互相作用,最终促成了你们爱情这个自性的发生,导致手牵到了一起。这就是缘起自性。那么“缘起自性事相相行”就可以翻译成,因为多种多样事情互相攀缘运行而导致自性的产生。因为你不喜欢农村,所以你经过努力学习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认识了她等等诸多事相的攀缘运行,导致了你们爱情的发生。也正因为你们之间产生了爱情,你们的手才牵到一起,你才想到给她过生日,才想到送花给她,也因为你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爱情,所以你见到她的男朋友时才感到意外。所有后来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们产生爱情才有的,这就是“显现事相相”的含义,也就是说因为缘起了爱情这个自性,才显现出有了爱情之后的诸多事相。佛祖所说的这句话多么科学精微啊,真是微言大义,一句顶一万句啊!但如果你断句出现错误的话,就不好理解了,因此断句是很重要的。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计著指的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有两种妄想自性。“建立”就是为众生演说的意思。翻译为这两种妄想执着自性是如来所说的,即名相计著相和事相计著相。

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太虚大师认为此句有颠倒,应改为“事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名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本人非常赞同大师的观点。所谓事相主要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包括自觉性,觉他性和他觉性或他感性。比如我饿了,这是自觉性;我看见一只蜜蜂在飞,这是觉他性;老虎发现一只野猪,这是他觉性;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是他感性,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感应。这些事相并非是指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或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而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是从理上说的,因此属于法,而不是具体的相。所以事相计著相就是指对根身器界内外法的执着。

名相计著相则是指对心内外的自相和共相的执着。任何事物的自相都是不能言说的,凡是被人命名的东西都是共相而不是自相。比如狗这个名字,狗能具体地反映你所见到的那只狗的最本质的特性吗?显然不能!因为狗是泛指的,狗包括公狗、母狗、大狗、小狗、叭儿狗、藏獒、狼犬等等,因此狗不能反映某一只狗的自相,狗这个名字是从所有狗中抽象出来的,是共相。比如桌子,桌子也是共相,是饭桌、圆桌、方桌、办公桌等等共同的属性,你对于你眼前的桌子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越加修饰语越显共性,离真实越远。比如红色木质方桌,红色是你这张桌子的本质属性吗?显然不是,红色是所有红色物体的共性,木质是你这张桌子的本质属性吗?也不是,木质是所有木质物体的共性,方是所有方形物体的共性,桌是所有种类桌子的共性,抛开这些共性,你再看看,还剩下了什么?一无所有!没有语言能反映自性,自性是离言说的。自性是由诸多的共性来共同表现出来的,各种共性因缘合在一起围绕一个虚幻表现出一个自性来。比如爱情,你能摸得着吗?你能看得见吗?爱情是个什么样子的?无人能说得清,但却感觉得到,不仅身临其境者能感觉得到,旁观者也能感觉到,这就是真空妙有,这妙有是由谁表现出来的?是四缘和合。首先你们双方要有因缘,在前文中我曾说工作是你们的因缘,因为工作,你们才走到了一起,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真正的因缘只能在你们彼此的心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是只可感不可见不可说的,工作是看得到的现象是共相,因此只能算你们走到一起的增上缘,你们通过各自的眼耳鼻舌身意互相爱慕攀缘,彼此都成了对方的所缘缘,你们爱慕之心连绵不绝,这是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相互作用围绕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缘表现出一个叫爱情的自性来。那么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一无所有,是妄想有的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些缘要是都散了,爱情就不存在了,如果爱情是真实的存在,它就应该是不可颠覆的,永恒的,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因此说爱情完全是一场游戏,而人却执迷于这场游戏中死去活来,不知醒悟,导致一幕幕悲剧。那么这场戏可不可以做?当然可以做,没什么不可以做,凡是说不可以做的都是迷信分子!佛祖释迦牟尼要不偷着乐才怪呢!他自己早年的坏事就没少干过。关键的问题在于能进得去还要能出得来,不起执着,因此说世俗生活是成就佛性的最佳磨练场所,是一个人开悟的关键所在,你看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看那月光照在粪坑之上受到一丝一毫的染污了吗?不看破红尘你是成就不了佛性的。

事相执着相和名相执着相就叫做两种妄想自性相。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如果自性或者亲因(也叫因缘)是依众缘而生的,就叫做缘起。就像上文所说爱情这个自性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什么叫成自性?也就是问什么叫成就佛的真实性?答曰:远离各种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指的是成佛前所成就的无分别智,也叫正智,是听闻佛法修习所成就,通于三乘。自觉圣智是指成佛之后的大圆镜智,是自证自觉之无碍智,是真如(如如)之智。该句翻译为远离名、相、妄想的正智和如如之智所行的境界,就叫做成自性的如来藏心。所谓的心外无物,也就是这颗如来藏心外无物。名、相、觉想(妄想)、正智、如如被称作五法,连同前面所讲三自性,合称作五法三自性。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解说】:这时,世尊想重宣此义,而以偈文说:“名与相这两种自性相都是妄想执着因缘而起的,只有正智和如如才是真正的实相。”名指能诠之言,相是指所诠之法或物,觉想就是有分别心的妄想。名与相皆依他种种缘而起虚妄自性。正智是有为无漏,如如是无为无漏,两者皆离颠倒,因无漏故成真实相。

【原文】:“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解说】:“大慧,以上所说就是因观察五法而得的三自性相经,为得自觉圣智所行之大自在大圆满境界故,你等大菩萨们应当修学。”

观察五法得到:名与相就是缘起自性(依他起性),觉想就是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正智和如如就是成自性(圆成实性)。

【原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解说】:大慧!大菩萨们应当善于观察两种无我之相,什么叫两种无我相?就是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

首页3456789101112131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