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详解
发布时间:2022-02-26 08:54:42作者:经藏网【原文】: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解说】:性,体性。已灭,过去的已经灭了。今灭,现在的正在灭。当灭,应当灭还没开始灭,指的是将来终究要灭。
佛说,就像这样,外道们认为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体性,已经过去的就彻底消失了,现在的正在消失,将来的也终将消失,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正是自心妄想之邪见。若前后无因的话,这个世间就不会有次第相续流转的现象发生。
上述观点属于无因无果论,否定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承认前世所造业是导致因果关系形成的原因。他们既然不承认因果关系,那么过去、现在、未来所现的一切都是怎么来的?他们认为是另有异因创造的,比如造物主,创造过去则为过去,创造现在则为现在,创造将来则为将来,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他们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完全割裂开来,是典型的异因断灭论。现在的人们也很容易看懂这显然是错误的。
【原文】: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解说】:宗,命题,指的是一切都是无种、有种、识三缘和合而生。所作事业指外道所从事的苦行教法等事。
佛说,大慧,还有外道执无、有、识三缘和合而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乌龟应该长毛,乌龟身上长毛属于无,而乌龟本身属于有,另乌龟有识,乌龟的无、有、识三缘和合,怎么没生毛啊?同理,沙子也应能出油啊,虽然沙子没有生油的能力,但无能生有,沙子怎么没生油啊?这样一来,外道所立的宗(一切都是无、有、识三缘和合而生)自坏矣,违决定义就是违背了他自己所立的那个三缘和合具有决定意义的宗!自相矛盾!因有无之说有如此过错,所以外道所作诸事,全都空无实义。
【原文】: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解说】:上句否定了三缘和合是能生之因,本句是说外道们依三缘和合之说所作的事是怎样的。方便,即外道为了让众人相信而采取的施教方法。自相,自心所见之相。本,外道所认为的本是冥。
佛说,大慧!那些认为有三缘和合而生的外道们所做的事业,比如施教方法、依三缘和合而修的因果、自心所见之相、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无两种之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外道们认为现在的世界有八万大劫,在这大劫之前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处于昏冥的状态,也就是处于“无”的状态,无中生有,冥初生性(本质),性生觉(知觉),觉生想(智),想生地(即物质,地水火风等),一直转到神我,这是古印度的二十五谛说。这样的观点在佛祖出世前世代传承,实际上,这些皆是自己邪见过患妄习染熏才作如此说法,都是荒谬的。
【原文】: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解说】:佛说,如此看来,大慧!那些愚痴凡夫们皆受外道的恶见所害,中于邪见歪曲,迷醉其中,本来无智,还妄称这一切都是智者说的。
【原文】: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解说】: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指的是除了前面所说的信仰邪教的那些沙门、婆罗门之外,剩下的是能明白正教、能按佛所说修行的沙门、婆罗门。火轮,是指将燃烧的木棒等进行旋转形成火轮的模样,就认为那真是一个火轮。犍闼婆城,海市蜃楼。幻焰,是鹿渴阳焰的简称,是说一群鹿口渴了,见到前面阳光照射形成明亮的影子便以为有水,疯狂地往那里跑,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反而更渴了,甚至被渴死,比喻愚昧的人们在世间生活就像这群鹿一样追逐那些虚幻的东西而深陷其中不知醒悟,一直到死。什么是我根身感受功用的对象呢?当然是外境的六尘境界,也就是器界、物质世界,因此受用建立指的就是六尘形成的境界。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识境界,即六识所分别的境界,就是色香声味触法六尘。摄受,具有摄受功能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者,谁去摄受呢?是六识。
佛说,大慧!能明正理的沙门、婆罗门,便能见到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世间的一切都如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如旋转的火轮以假乱真,如海市蜃楼空无一物,这些哪有自性啊!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一切法本来都是不生的,如那虚幻的阳焰和水中之月以及梦等,不过是自心执取外境所现的幻影而已啊,是那无始虚伪妄想心不离你的自心之故啊!如果你的心里没有这些东西,干干净净,怎么会生起这些幻相呢?如果生起妄想的因缘灭尽,远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也就是虽然说、虽然观,但说而无念,观而无分别,远离了能说、所说;能观、所观的心识,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能进一步观察到一切根身器界都是藏识(阿赖耶识)自心所显现出来的,也才能体验到六尘、六根、六识并不相应,不要把你所见到的那些六尘之景都当真,一切法如幻啊!皆是阿赖耶识自心显现出来的幻相,六根、六尘、六识本来无有,痴迷其中即堕苦海。证入五蕴皆空一无所有的境界,远离一切生、住、灭的作用,恒住不舍。以无分别心观察自心所行不同的境界,了知自己所处的菩萨诸地,不断精进,不断断惑,这就是自心起,随入分别的意思。
【原文】: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解说】:本段承接上段。生死涅槃平等,生死与涅槃平等无二(到八地证得),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动与静的关系,生死轮回即是动,涅槃即是静;受无明染熏则为生死,远离无明则为涅槃。无开发就是无功用的意思。不勤因缘就是不从因缘起。三昧与三摩提都是入正定的意思。般若波罗密,智慧彼岸之义。金刚喻三摩提,金刚非常坚固,用它来比喻入正定的稳固、不动摇。渐次转身,是指菩萨从初地到八地再到十地最后达到如来地,获得如来身的过程。
佛说,大慧!菩萨们在进入第八菩萨地不久便证得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能自在地以无功用心行大悲方便,度化众生。就是说菩萨们在施设善行时,虽有大悲心,却不起心动念,无需分辨善恶,所行之事保证都是善行,因不起心动念之故,所以菩萨们不造业,善业也不造,菩萨们的这种神奇的无功用法力被称作净业,净业不形成业力,因而无异熟。这种说法其实很矛盾,菩萨们如果不知道他们所从事的事是善事,那他们就不是菩萨;如果知道又缘何说不分辨呢?如果无所知无不知,大悲心不造业,菩萨们都应成佛,缘何地藏王菩萨因大悲心之故不成佛?菩萨与佛是两种境界,佛比菩萨有更大的法力,佛拥有法报化三身,能变化千百亿化身佛来世间救度众生,成佛之后是不是能完成更多的善事?地藏王菩萨因小失大不想成佛有必要吗?其实大家不必执着于这个问题,这都是佛祖为鼓励人们多行善事的方便言说。
大慧!菩萨们以无分别智观一切众生悉皆如幻,但观而无念,并不集中注意力去攀缘,他们远离心内外境界,除了真心之外无所见,依次随顺入无相处,渐升诸地,从初地到十地次第随顺进入如来三昧之境。
了知三界皆如虚幻,分别观察是指对于三界当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别观照,只照不辨,是这样一种分别,不要理解为辨别。照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后,证得如幻三昧,所谓如幻三昧是指此时已证入第八地菩萨地,定中所现一切皆无实性,包括他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是空的,他在度化众生之时根本不必用心,仿佛将幻影拿来把玩,但所施皆为善法,虽为善法,心中却空无一物,不招惹尘埃,犹如月光入水,入于水出于水自由自在,毫无质碍。看来八地菩萨很会玩人的啊!他把人当幻影弄来弄去,自己却当起了魔术师。有人可能会说那也太伤自尊了,怕伤自尊啊?那你也快去修啊,修到八地你也去玩他啊,因为他也是幻影啊!呵呵!开个玩笑,不必当真。
有人问修到八地具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八地就相当于道家所修大周天的境界,从七地小周天到八地大周天是最危险的境界,好多人都在此境误入迷途,这与人的本性有很大关系,恶念强的人没有不在此夭折的,因为当进入此境时会见到如涅槃的般的境界,他们自以为得道成仙,法力无边,便忘乎所以而走火入魔,有的还会显现他从前所行诸恶事,见有仇人要来杀死他等等;善根好的人则不一样,所见之境会非常美好,过去所行善,可能会见有人前来感激报答他,他会受到感动生起大悲心,而大悲心与他进入境界时的快乐恰好形成一喜一悲的状态,到达修证的平衡,从而不会着魔,这就是自发生起大悲心的原因而不是假慈悲。善根好的人有时会见如来加持得宝光,入八地的善人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慈眉善目,面色红润有光泽,仿佛有佛光照身之相。要度过七地到达八地实在不容易,只要度过,以后修起来便容易多了,八地以及八地之前善念绝不可断。八地还关乎舍利子能否形成,只有有佛缘或悟性高的人才能到达八地。
八地菩萨虽然断除了我执,但未断除我空,因为他还知道是自心所现无所有,自心就是我心,他还知道有我心,我心虽空了,但还是有我,他还迷于法空,认为一切法如幻,幻即是幻法也。因此八地还需度过自心现无所有的境界,达到我空空、法空空,只要刻苦修炼,度过这个艰难的境界,就可得住智慧的彼岸,舍离一切相一切无明一切所作即得无生无作之法也,从而进入十地菩萨大圆满之地,获得与佛同等的圣觉,坚如金刚般的妙定,三藏有诗云:金刚道后异熟空。此时以金刚来比喻正定,表明已获得十地的圆满,一切无明一切惑刹那断尽,获解脱道,即将成佛。随即便脱离肉体凡胎而得如来法身,即入真如(如如通于真如)自化化他之境,得神通获大自在,行慈悲方便之法(如以千百亿化身佛到人间度化众生等等),具足庄严,入于一切佛刹,这与入于一切外道的入处即魔界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远离了心意意识,远离了心意意识就会由凡夫转而为菩萨,由菩萨渐次转而为佛,不离心意意识就进入了外道,即魔界也。迷之即失,悟之即得。
【原文】: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解说】:佛说,大慧!因此要想获得如来身(如来随入身就是随入如来身),应当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心所起因缘造作之法(方便就是法的意思)、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就是安住诸法唯心观中直趋如来妙境。无始虚伪过是烦恼道,妄想习气是业障道,三有即三界是苦道。观察三界之苦皆是由无始虚伪妄想习气造成的。思惟有两种,一种是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一种是有思之思,是邪思惟。经中所言当属正思惟。以无思之思观察,唯心之外,一无所有,这样的思惟契合佛地不生不灭,能到达自觉圣趣的境界。在自觉圣趣的境界中获得大自在,行无功用法,如摩尼宝珠能随顺众色,摩尼就是如意宝珠,这种宝珠非常光滑亮丽,能像镜子一样随环境的变化而反射周围不同的色相,而自己并不被众色染污,就像月亮入水出水那样自自在在,众生的一切微细之心、一切相皆被反照,自由地出入于他们的内心,但并不会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所动摇,菩萨还是菩萨,什么都没有改变,就像那摩尼宝珠一样,映在上面的都是幻影而已。佛菩萨们以化身随众生心量的差别而说法,因材施教,令所度众生也能渐升诸菩萨地,建立越来越高的果位。因此大慧!此为大乘佛子依不同情况自行之悉檀善法,应该修学。悉檀,悉是遍的意思;檀是施的意思。悉檀有四种,是指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化众生的四种方法,总体意思就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关于悉檀以后还会详细讲到,这里只略说。
刚开始看看挺不错的,后来有点唯心净土的感觉,理没错,可是修行人不做到业尽情空,断除一切烦恼,还是在六道轮回里,你想末法时代有多少人又能做得到?引了一段龙舒净土文。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据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变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谢谢楼上的点评。末学是觉得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以前许多困惑我的问题,因为不敢独享,特转载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所裨益。
另:可能因为因缘和合的原因吧,末学总是接触到禅宗和南传佛教的经典,对净土的经典总是没有福德学习,希望楼上能够介绍一些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解说】:心意意识即八识的总称;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是指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这里指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八识、五法、自性和人法二无我相是全经的核心,贯穿始终,被称为四法。随着内容的展开,会逐步清晰。摩罗耶山,摩罗是垢的意思,耶是除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除垢之山。此山在南天竺境内,山上产白旃檀香木,清香无比,入者香洁,故云除垢,佛祖曾在此山讲过法。
这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八识、五法、自性、人法二无我相也是一切诸佛菩萨所行的境界(诸佛菩萨在这四法之中自由穿行,出入世间毫无质碍,犹如月光照水无有染污),自心所现与世人所缘一样的根尘境界,四法与根尘和合就是妄识,是凡夫(比如眼识与色尘和合就是凡夫所见境界);四法不与根尘和合就是真智,是佛菩萨,无所知无不知,无分别。不和合则显佛所说一切法都是真实相,这是诸佛所教心法之大要也(离言说而说,无法说而说,此为真妄之大别也)。现在请世尊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所住的诸大菩萨演说如来曾经赞叹的阿赖耶识法身像大海波浪一样的境界。”
【原文】: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解说】:此为佛祖以眼识为例说明七个转识的流转情况。自心现摄受不觉,眼识对自心所现境界妄取而浑然不觉,这是凡夫所不能自己的,他不认为他是在妄取,他认为他所见的一切都是真的,譬如凡夫路遇美女,你不让他看一眼行吗?不仅要看一眼,而且还要多看几眼,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不自觉的,此为根缘,也就是眼根的摄取之缘。无始虚伪过色习气,眼识招惹色尘是无始虚伪习气的过患导致的,有鸟从头顶惊飞而过,他会不由自主地去看,见到肉便会生起贪取之心,眼睛会瞪得溜圆,此为色缘。计著识性自性,眼识性自性就是眼识的本质,眼识有了别的功能,妄想生执着,此为识缘。欲见种种色相,前三缘即使和合,但如果没有想见之心,则诸色相犹不见也,此为欲见缘。
这时,世尊对大慧说:“因有四因缘的缘故,所以眼识转而生起。有哪四因缘呢?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这就叫眼识的四种因缘。四因缘和合像水一样流转,导致藏识生起七转识的波浪。”
【原文】: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解说】:这段话不怎么好理解,由于宋译本是直译,按汉语的语法习惯,顺序有颠倒,且少连贯性、逻辑较乱,语晦,唐译本则通顺得多,但要深刻理解也不容易。怎么办呢?先编个故事给大家听,以便于理解。
在撒满阳光的春天的早晨,你和你的恋人到郊外散步,一条小河挡在了你们面前,你们循河而行,见一石桥横卧在河面上,你们嬉闹着从石桥上穿过,到达一山谷处,一片妖冶的桃林突然呈现在你们面前,在这林中,桃花盛开,馨香怡人,蜂喧蝶舞,百鸟鸣唱,有悠悠的笛声从不远处传来。于此同时,一只喜鹊突然一声惊叫从你们头顶越过,飞上了附近的一株梧桐树,你的恋人被吓得赶紧抱住了你的胳膊。我们可以把这段描写用一首短诗来概括一下(信手拈来的句子,只为说明道理,题目就不拟了):喜鹊枝头春意浓,桃花流水山色中;妹逐郎走石桥上,蜂蝶伴舞牧笛声。看!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山水风光图啊!
但这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当你们从桥上穿过时,一幅美丽的春景突然呈现在你们面前,这景色闯入你眼中的一刹那,也就是你的眼睛与景物刚一接触的第一念瞬间,你的眼睛就仿佛是一面镜子将面前的景物全都摄了进去,但此时尚未分辨都有什么东西摄入了你的眼中;于此同时有气味进入你的鼻子,但你还没分辨那是什么味;有声音进入你的耳朵,你还没分辨是什么声音;你的恋人被吓得抓住了你的胳膊,你还没分辨被抓的感觉是轻是重。你的眼耳鼻舌身诸根所接受到的信号迅速传到了你的大脑,但这信号还没引起你的思考和分辨。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某种事物闯入眼根的刹那,其他诸根(耳鼻舌身意)也同时生起,都首先产生了照见的作用,这种照见的作用叫顿生,也就是阿赖耶识的自心所现,这个时候八识是一体的,尚无分别。但随后第七末那识便在无始妄想执着心驱使下,将第八阿赖耶识所照之相进行再摄取,形成影像的影像,末那识认为这是他之所爱。末那识首先从阿赖耶识中分化出来,形成第一转识。末那识一形成,马上命令意识去分辨,意识一分辨,眼耳鼻舌身五识俱起,眼睛看到了美景、耳朵听到了鸟叫笛声蜂鸣、鼻子嗅到了花香、胳膊被恋人一抓仿佛电打一样,往下越辩越细,七转识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犹如大海的波浪。转识形成的过程就叫渐生。
经中所言: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这句是以眼识为例说明,一切诸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毛孔特指身根,也就是浑身的毛孔;微尘指的是色香声味触法六尘。俱生的意思就是六根摄取六尘俱生六识。随次境界生意思就是诸转识一产生,各个境界次第而生。亦复如是的意思是,眼识一生,其他诸识都跟着俱生,除了眼识以外,其他诸识也是这样,比如鼻识一生,其他诸识也跟着俱生,当你一嗅到某种味道时,你肯定会不自觉的睁眼看,耳识即便听不到声音也会不自觉地竖起,你在一呼一吸的瞬间,便有身识的存在,你浑身的细胞没有不动的,不信你试试,一呼一吸的感觉可以从头传到你的脚。
譬如明镜现众色相,明镜现色只是照见作用,是根身的摄取功能,尚未形成诸转识,是指阿赖耶识的顿生功能。
犹如猛风吹大海水,以色香声味触法六尘外境比喻猛风,大海水比喻阿赖耶识心体。以前面所讲故事为例,当你被你的恋人抓住以后,你的头一下子被搞晕了,妄想心顿生,眼前的美景都不重要了,你为了讨她欢心,便折一枝桃花送给她,她见你对她有情有义,心生感动,不觉间情潮涌动,她情潮涌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送给她的那枝桃花,那枝桃花又是什么呢?就是色尘。而你被她弄得晕头转向、心潮澎湃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被她一抓,她那一抓又是什么呢?就是触尘。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意思就是外尘像风一样在阿赖耶识心海上飘荡,导致七转识波浪翻滚,持续不绝。
因所作相异不异,七转识是因谁而转呢?当然是阿赖耶识了,因有阿赖耶识之故才会有七转识嘛!阿赖耶识这个心海是因,七转识从阿赖耶识上生起形成诸相,七转识相与阿赖耶识相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非相同非不同。因它们各自所作相不同,各了自境,因此是不同的;但波浪看似不一样,不一样也是水,海自体也是水,不论怎么折腾,水的本质没有变,当风平浪息之时你就会看得更清晰,浪会与海水融为一体,因此阿赖耶识心海与七转识又是不异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意思是七转识各造各的业,比如眼睛所见、鼻子所嗅、耳朵所听等等,再经意识分别后认为确有这么回事,合到一块就会生起具体的相,因受业力所缚,深陷其中,妄想执着,不能了知诸法本来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的,这才导致眼耳鼻舌身五转识不断生起波浪。这里千万不要把五识身转理解成在六道轮回中转,在六道轮回中前六识都不转,都是断灭的,如果前六识能在六道中转,那么好了,下辈子那个人会与现在的你一模一样,这可能吗?如果下辈子不是人呢?转的只是第八识和第七识的细相部分。有许多人把这理解成五识在下辈子转是严重错误的。
【原文】: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解说】:即彼,就是那个。五识,眼耳鼻舌身识。身,一体。俱,俱现。即彼五识身俱,译为,就是那个前面所说的五识,在未成转识时是一体俱现的,那时的五识其实就是一识,也就是五识初起的第一念,这一念只有照见功能,尚未分别。
差别,色香声味触五尘相不同。分段相,五识不同的知觉。因差别分段相知,译为从五尘的差别引起五识不同的知觉(如眼观色,耳听音等等)可知。
当知是意识因,译为当知前五识是产生第六识的原因。第六识对前五识具有分别的作用。
彼身转,译为那前五识一转而生第六识,而第六识一分辨又引起五识的变化。
彼不做是念:我展转相因。译为诸识之间并没有这样的关联:诸识互相为因。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下句。
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译为(并不是诸识之间能随意互相转化),而是诸识要随自心所现境界转,随妄想执著心转。
而彼各各坏相俱转,译为,未转前,五识所现相是一体的,无差别的,是第一念的,因此是完整无漏坏的相,但只在刹那一转就变坏了,五识不再是一体,产生了分化,转向各个差别相,眼转向视觉,耳转向听觉等等。
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分别境界意思就是开始对色香声味触五尘境界进行分别而转。分段差别意思是五根合五尘境界而形成了五识差别,故转。谓彼转,译为,这就叫五识转。